我们为什么要行善?从“善”论养生( 二 )


我的观点是,一方面,远离怨恨恼怒烦五毒,好好修心养心正心,使心正,则不受诸外境影响;另一方面,学习《内经》的观点,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这样才能使内心安和,而能使五脏六腑皆归于平衡。

一则,前贤有谓:“亲善人,读善书,讲善端,熏陶渐染,惟善是资;存善念,言善言,行善行,动静食息,惟善是依。始也勉强,久则自然。”这样的教诲合乎天地之道,是真正得德之言,值得我此生无条件地遵从。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即是善念。爱的力量非常大,不但能得到人生的顺利,更可以让自己更健康。

善是天地的正能量,善属于阳的光辉的一面,是开发性的。相反,恶属于阴性的,是收缩的、紧张的,会使人起恐惧感、痛苦感。如果我们能专心行善,帮助他人,做好事,那么,阳机发动,阳气充盛,生机就旺,我们的心境自然就会快乐起来。
心为本,身为标,心善则身和,人就会健康起来。
善心生阳,邪念生阴。智慧为阳,一念善心起,智慧由此而生。
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做一件真正的善事,自己内心有讲不出来的舒服,那么每天觉也睡得特别地好。这样累积下去,自性的光明就出来了。若能这样,不修行也是真修行。
我们为什么要行善?从“善”论养生
文章插图

我的理解是,人的生命包括形与神两个部分。形体上的养生,包括“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些都能让形体健康起来。另外,还需要精神层次的养生,善行是方法之一。善心、善念、善语、善行都是善,都能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

南怀谨在《唯识与中观》中说:一个人做善人,极力作善事,善行到了。儒家《大学》“止于至善”的人,他念头也清了,所以“为善最乐”。做善事到了极点,不要修定,念头清了……所以善法是非常可贵的哦。
善与喜相应,行善则喜。喜的东西是阳性的,是让人身心舒畅的的。比如,我们哪天做了一件好事,不只是精神上会感到非常愉快,身体都会舒服出来。
善行不论大小。大善固然好,小善也要行。我的理解是,我们要以善德来养生和养性。养生,求的是健康;养性,求的是提升精神境界。
作为中医人,我们不但学习中医,我们更是努力修养身心,我们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在这个境界上,人性与天性合二为一。如何达到这个境界呢?我的理解是,天地以德为本,而善为德之本。善的境界即是“天人合一”!
所以,“止于至善”,这不但能让我们找回健康,更能让我们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董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