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医院买不到进了医保的药,“病根”在哪儿

文/郭元鹏
【药品|医院买不到进了医保的药,“病根”在哪儿】日前 , 中国药学会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 , 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 , 2018-2019年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肿瘤创新药 , 在1420家样本医院中的进院比例约为25% 。 为什么通过“灵魂砍价”进了医保的创新药在医院却买不到?4月9日 , 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召集了多位业内专家对此进行详细解读 。 (4月13日 《中国青年报》)
对于患者的这一疑惑 , 会议邀请业内专家进行了解读 。 与会专家给出的理由有这样几点:
其一 , 降价不会成为药品进入医院遴选药物目录的主导方向 。 也就是说 , 医院考虑的不是“是不是进入医保了”而是“是不是最适合患者使用”;
其二 , 药品进入医院需经过多重考验 。 除了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等因素外 , 药品的成本也成为制约其进入医院目录的另一项重要因素;
其三 , 根据药品相关管理规定 , 要求800张以上床位的公立医院配备药品的品位数不得超过1500种 , 其中西药1200种 , 中成药300种 。 一些已足额配备的医院 , 如果要新增药品 , 需要同时调出相应数量的药品 , 难度和阻力相对较大 。
尽管说 , 专家分析“头头是道” , 也确实有其合理的一面 。 但是 , “进了医保的药在医院买不到”终究不是个好事情 , 无论原因是什么 。
开展医药价格谈判的目的 , 在于让药品发挥更大的价值 , 让患者用上“便宜药” 。 将一部分谈判药品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 让患者在药品使用上有更大的选择 , 本质上是为了造福患者的 。 毫无疑问 , 这是一项惠民政策 , 主要目的在于降低患者的费用 , 让“药品贵”不再一直骄傲下去 。 然而 , 当出现了医院买不到“进了医保的药”情况后 , 就会让好政策打折扣 。
医院买不到“进了医保的药” , 到底是“为了患者好”还是“为了利益好” , 值得有关部门去追问、思考 。 假如是因为这些药品“不是医院常使用的” , 则需要从制度层面进行化解 , 在药品谈判的时候就要选择患者真正需要的药品;假如是医院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选择性漠视的话 , 那真正需要约谈的就不仅是药品的价格了 , 而是医院 , 倒逼医院把所有进入医保的药品都纳入药房 , 让患者有更多选择权 。
总之 , 不应该给“进了医保的药在医院买不到”找任何的理由 。 否则 , 惠民政策就会毁誉参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