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心脏病胎儿引产背后:我们应以何种视角看待不完美的生命( 二 )


心脏病|心脏病胎儿引产背后:我们应以何种视角看待不完美的生命文章插图
何怡华正在指导医生为孕妇进行超声诊断 。 受访者供图 。
跨学科的胎儿心脏病母胎医学会诊中心安贞医院门诊八楼 , 不到八点 , 胎儿心脏病母胎医学会诊中心门前就坐满了人 。 等待就医的人们仰着头 , 口罩上那双眼睛紧紧盯着墙上的电子屏 , 生怕漏看自己的名字 。 时不时还会有人环顾一下四周的扩音器 , 在大厅来回踱步 。
每天 , 全国各地都会有人揣着担忧但又带着希望站在会诊中心的门前 。
谈及现在的胎儿心脏病母胎医学会诊中心 , 何怡华有些感慨:“我们每天都会在屏幕上看到鲜活的小生命 , 每天也会面对很多家庭的担忧和困扰 。 其实 , 当一大家子人围在我们面前 , 询问这个小生命能否顺利来到世界的时候 , 我们就在想能不能给家庭提供更为全面、立体的参考信息 。 当然 , 仅仅依靠一个科室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 ”
心脏病|心脏病胎儿引产背后:我们应以何种视角看待不完美的生命文章插图
何怡华团队正在远程会诊 。 受访者供图 。
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 , 何怡华团队专门雇佣了一位调研员 , 在各个科室之间进行为期半年的调研 。 从早晨六点一直到下午五点 , 调研员每天晚上都会把当天看到、听到 , 包括和医生沟通的信息记录下来 。
经过与各科室医生、调研员大半年的沟通 , 何怡华越发认识到 , 一个孩子能否顺利降生需要妇科、产科、儿内科、儿外科等多个科室的综合评判 , 需要结合影像学、遗传咨询等多项材料 。 经过研讨 , 不仅能够给家庭提供更多的决策信息 , 还能加深各学科之间的彼此认知和沟通联系 。 针对同一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 , 也可以在团队之间磨合出更多的默契 。
“我们要尽最大努力打通先天性心脏病在疾病预防、筛查、诊疗各个环节之间的壁垒 , 要让这条逻辑链上的医生们具备一种跨视角的宏观思维 , 知晓‘上游’和‘下游’ , 不拘泥于单一学科这个横切面 。 ”何怡华说 , “我和院领导申请成立会诊中心 , 他们非常支持 。 现在我们的会诊中心已经发展成一个跨学科的综合会诊中心 。 ”自2013年胎儿心脏病母胎医学会诊中心成立以来 , 已为超过四万余例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
心脏病|心脏病胎儿引产背后:我们应以何种视角看待不完美的生命文章插图
何怡华团队正在远程会诊 。 受访者供图 。
“人工智能+远程网络技术”疏解基层医疗供需失衡问题“诊断水平高的医生相对于这些需要做检查的胎儿群体 , 还是太少了 。 ”何怡华说 , “不过 , 我们现在也给出了一套相应的解决方案 , 就是‘人工智能+远程网络技术’ 。 ”
现阶段 , 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医疗资源依然存在着差距 。 很多基层地区受制于技术设备、人员经验等原因 , 无法为当地的孕期妇女提供能够媲美大城市的医疗服务和医疗建议 。 据央广网报道 , 一些省市没有将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或预算较少 , 导致出生缺陷干预水平偏低 。 有些省份农村地区孕前检查率不足25% 。
北上广深或者其他一些东部沿海地区的医院 , 诊断水平较高 , 但是针对每年需要胎儿心脏检查的需求量来说 , 仍旧存在着供需失衡的大问题 。
何怡华介绍 , 目前人工智能筛查技术仍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使用 , 各个地区的医生患者可将相关的医疗数据和信息输入到对应的技术后台 , 以此了解胎儿的预后是否良好 , 此外也可以通过相应的设备进行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 。 现阶段 , 人工智能筛查的准确率已经达到了87% , 高于欧美43%的平均检出水平 。 “当然 , 我们不以技术为‘金标准’ , 还是辅以人工复核 , 现在仍在加强人机交互方面的协作和学习 。 ”
会诊中心已与全国近200家医院组成了远程协作网络 。 通过远程网络技术实现合作医院之间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 。 在会诊中心的智能大屏上 , 可以同步各地协作医院胎儿的超声诊断影像 。 当地的医生遇到了疑惑可以随时通过远程网络与会诊中心交流 。
“人工智能和远程网络可以统称为‘基层适宜技术’ 。 对我们来说 , 我们想把高质量的医疗资源、医疗服务下沉到基层 。 通过这些基层可触达的技术普惠到最广大的需求群体 。 ”
心脏病|心脏病胎儿引产背后:我们应以何种视角看待不完美的生命文章插图
何怡华团队正在远程会诊 。 受访者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