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在昔日的医学范式里 , 病人对“是否有病”、“是否需要治疗”、“治疗是否有效”这三个重要问题有充分的话语权 , 简单地说就是“病人说了算” 。
但在当今科技推动下的医学世界 , 一个人有没有病、该不该治疗 , 病人说了不算 , 应该由谁来决定?实际上又是谁决定的?而谁应为这些决定的后果负责?
文 | 马晓华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资讯”(ID:yicainews) , 原文首发于2021年4月27日 , _本文原题为《肿瘤治疗人财两空?医学回归初衷 , 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 , 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
为此采访人员专访了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流行病学讲席教授唐金陵 。
“虽然医学杂志、临床指南和医学证据存在问题 , 但绝非普遍现象 , 它们仍然是现今医学知识最可靠的来源 。 如何保证医学知识和临床指南的中立性 , 已是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 ”唐金陵说 。
采访人员:现代科技给医学带来了什么改变?
唐金陵:在过去 , 一个人是否有病 , 首先取决于他的主观感受 , 病人拥有自己是否有病的首要发言权 。 但现在 , 仪器成了现代医学里病人“病痛”的主要判官 , 疾病可以脱离“病人”的主观感觉而独立存在 。
科学武装了医学 , 造就了仪器 。 透过仪器 , 人体内部的脏器、组织、细胞甚至分子可以被发现、观察和干预 。 从此 , 仪器颠覆了医学的传统概念 , 彻底改变了医学的实践模式 。
现今的医学范式便是“仪器说了算” 。 “感觉不适未必有病 , 未觉不适未必没病”已然成为人们的生理常态 。 诸多病人经常没有现时的病痛 , 其原因就在于“疾病”经常只是未来病痛或死亡的风险;且往往“病人”并未主动求援 , 而是被动受助 。 因此 , “病人”和医者用的是不同的探查“仪器”和表述语言 , 当事人是否有病、是否需要治疗以及治疗是否有效 , 常常是根据仪器做出的判定 , 病人就此失去了发言权 。
技术的进步正在使医学有能力检查出越来越早、越来越小的异常或所谓疾病 。 但几十年大量人群试验证明 , 很多癌症的早发现和早治疗 , 但并没有延长病人的寿命或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 。 如果没有办法遏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 发现“疾病”本身对“病人”没有实际有用的价值 。
发现和干预人体内微小的异常 , 病人既不知道异常的存在 , 也感受不到去掉异常的好处 , 这就使医学脱离了“对病人病痛回应”的初衷 , 使医学可能发生异化 , 成为医患矛盾的重要根源之一 , 也为商业利益打开了大门 。
采访人员:早发现、早诊断是如何为商业利益打开大门的?
唐金陵:一般来讲 , 癌肿越大 , 或者细胞分化越低 , 病人死于这个癌症的机会就越大 。 但是 , 无论用什么单个或综合指标来衡量癌症的严重性 , 不存在一个天然、客观的拐点 , 拐点之上一定致死 , 拐点之下一定不会 。 那么 , 多大或多严重的癌症才算癌症 , 也就没有了客观的标准 。
但我们很少会讨论癌症的诊断切点 , 而是仪器说了算:凡是仪器能检查出来的都叫癌症 。 我们的仪器越来越好 , 能检查出来的癌症越来越小 , 结果是癌症病人越来越多 。 研究发现 , 在死于意外或非癌症的人群中 , 死后病理检查 , 显微镜下可见 , 36%~100%的人带有甲状腺癌 , 7%~39%的女性带有乳腺癌 , 30%~70%的男性带有前列腺癌 。 而且 , 这个比例一般与年龄成正比 。 美国一项研究就显示:20岁~29岁的男性携带前列腺癌的比例为8% , 30岁~39岁为31% , 40岁~49岁为37% , 50岁~59岁为44% , 60岁~69岁为65% , 70岁~79岁为83% 。 影像研究也显示 , 在没有诊断患有癌症的一般人群中 , 可疑肺癌肿块在吸烟者中高达50% , 在不吸烟者中为15% , 可疑肾癌肿块为23% , 可疑肝癌肿块为15% , 可疑甲状腺癌结节为67% 。 如果把它们都查出来 , 将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
但是 ,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 , 在这些微小的所谓癌症中 , 有相当比例属于惰性癌症 , 它们可以长期稳定不变 , 甚至余生都不会引起症状和病痛 , 更不会致死 。 因此 , 发现它们就是过度诊断 , 治疗它们就是过度治疗 。 但到目前为止 , 临床上还没有办法能够精准地估计癌症的惰性程度 , 所以一旦发现癌症 , 都会给予抗癌治疗 , 如手术、化疗、放疗 , 乃至靶向、免疫治疗等 , 其中治疗的很多可能就是惰性癌症 。 这些微小的早期癌症只能通过早发现、早诊断的筛查活动发现 , 但是对于惰性癌症的治疗是不必要的 , 花了很多钱 , 不但没有好处 , 还有很多副作用 , 而且这些病人的“存活”也被纳入治疗成功的统计 , 高估了癌症筛检的好处 。
- 维生素b12|糖尿病人该补充什么维生素
- 病人|香港捐血者确诊感染新冠:输血者及捐血站员工核酸均阴性
- 血糖波动|糖尿病人血糖波动多大是正常的?如何减少血糖波动
- 医生|美国华人医生:接诊上万例奥密克戎,很多病人无发热和肺炎症状
- 糖尿病人|人不胖,肚子却很大?背后暗藏健康危机,做好这3点,保护肝胆胰!
- 饺子馅|【健康科普】南方年糕VS北方饺子,糖尿病人这么吃才健康
- 抢救|多一分责任心,病人就多一分希望
- 糖果|糖尿病人饿了加餐吃什么好?5种食物可选择
- 血糖生成指数|糖尿病人吃橘子,是升血糖还是降血糖不少人吃错了,现在告诉你
- 敏感性|高血压病人要注意?除了少盐和吃药,还要做这五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