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十年打磨,转化医学上海设施掀开神秘面纱,“未来医疗”触手可及( 二 )


目前 , 一个面积约20平方米、装备纯国产设备的代谢仓正在建设中 。 林靖生表示 , 相关技术进一步集成后 , 代谢仓有望在社区“健康小屋”落地 , 为疾病的早发现、早干预提供量化参考 。
每一块地板都智能 , 智慧病房现雏形
引导机器人细心回答你住院时的每个问题 , 智能病床记录下你睡眠时的各种姿态 , 静脉注射配药机器人完成日常药品配置操作……在覆盖全院的5G技术加持下 , 转化医学大楼内的300张临床研究床位 , 几乎就是一座未来医院的模样 。
历经十年打磨,转化医学上海设施掀开神秘面纱,“未来医疗”触手可及文章插图
“未来病房”
在这里 , 所有床位都通过智能设备及信息化技术组成“多功能智慧临床研究集群” , 每个床单元具备自动感知、临床研究数据自主集采功能 。 “从踏入病房的那一刻起 , 地板就在记录你的体重、步态 , 一旦有人跌倒 , 护士台马上就能收到信息 。 ”林靖生介绍说 。
这里的床旁空间也做了特殊设计 , 将手术臂与设备带功能“二合一” , 集成为三面智慧吊臂 。 在靠近病患的一面有插座、数据线接口 , 而另两面则集成了四个医用气体口、托盘等 。 这一创新设计由转化医学上海设施科研人员与企业共同研发 ,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 在这里积累一定量的临床数据后 , 有望成为未来医院的“标配” 。
汇聚创新的“未来感”在转化医学上海设施随处可见:结算机器人、三维上肢力反馈机器人、5G磁控胶囊胃镜系统等新发明、新设备 , 都将在这里走完投产前的“最后一公里” 。 以结算机器人为例 , 它装备有条码阅读器(POS机) , 每日“巡房”后 , 若有病人需要结账 , 即可照射腕带上的条形码完成“床边支付” , 免去了排队结账的烦恼 。
走通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创新之路
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按照“先行先试”原则于2013年立项 , 2016年启动全面建设 , 2019年初闵行基地试运行 。 去年底 , 瑞金医院转化医学大楼启用 , 标志着首个国家级转化医学大设施正式落成并投入运营 。 今年1月 , 肿瘤、代谢性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三纵学科临床研究平台正式对外开放 , 启动相关临床研究项目 , 入住临床研究患者 。 截至3月26日 , 转化医学上海设施临床验证平台总体床位使用率达到72.44% , 提前完成试运行目标 。
除了一流的设施与大楼 , 转化医学“国之重器”还配套全新的体制机制和一流的人才队伍 。 广慈-思南国家转化医学创新产业园总经理李海宇介绍 , 转化医学上海设施并不像传统设施那样局限于某一区域 , 而将临床研究、新药研发、医疗器械等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链条上的资源全都整合起来 , 打造“政、产、学、研、用”合力创新的智造平台 , 以此带动和发展一批相关领域的衍生项目 。
转化医学上海设施创造性地采用了“双基地、多平台”模式 。 “双基地”即由上海交大闵行基地与瑞金基地两部分组成 , 多平台则汇聚了标准化生物样本库、临床资源深度分析与挖掘平台 , 生物标记物与新药研发平台 , 诊断试剂与仪器平台、分子病理与影像技术研究平台、临床研究型病房等六大平台 。
目前 , 瑞金基地的临床研究平台已对外开放 , 转化医学服务空间延伸至5.4万平方米的转化医学大楼之外;交大基地已先后完成了生物标记物与新药研发分系统的工艺性能验收 , 后续设施分系统与子系统的验收工作正紧锣密鼓地展开 。
历经十年打磨,转化医学上海设施掀开神秘面纱,“未来医疗”触手可及文章插图
转化医学上海设施还整合了诸多优势资源 。 比如 , 先进影像中心就是与联影医疗共同设立的推进大型影像设备研发的机构 , 目前正在研究国内首台套质子重离子装置;而对接生物医药高地的张江也与转化医学大设施互设了办公室;他们还与上药集团、罗氏制药等知名药企、跨国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 加速走通转化医学的“最后一公里” 。
未来 , “双基地”“多平台”还将在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产学研协同机制、国际合作交流机制等方面继续探索 , 共享共建 。 一条从临床实践到基础研究、医药产品和技术开发 , 再回到临床实践的转化医学创新之路由此打通 。
作者:沈湫莎
图片:邢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