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注意到一个现象:有不少城市普通收入家庭 , 父母日出而作 , 日落而息 , 精打细算 , 勤俭持家 , 而未成年子女们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年龄小一点的孩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就学会了自览购物网 , 自“驾”购物车 , 自主选择进口零食、进口文具、品牌电子手表 , 以及网课用的平板电脑 。 年龄大一点的孩子 , 脚下是上千元的名牌鞋 , 手握5000+的手机 , 每逢生日、节庆还要豪气地邀约一众朋友 , 找个馆子搓一顿、寻个场子唱一番……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穷人家的‘富二代’”现象 。
过去 , 在很多人心里 , “富二代”是那些因家底雄厚、父母宠溺 , 导致子女贪图享乐 , 喜欢炫耀 , 绯闻不断的小众群体 。 如今 , 不少真“富二代” , 已开启了自食其力模式 , 相反 , 本该“早当家”的普通人家孩子 , 却把自己装成了“富二代” 。
究其根源 , 有分析指出 , 在城市普通收入家庭中 , 有部分父母认为自己条件有限 , 不能为子女创造富裕生活 , 担心子女进入学校、步入社会后受歧视 , 于是产生了一种“宁可让自己苦一辈子 , 也不能让孩子苦一阵子”的补偿心理 。 在平时的生活中 , 虽然他们也会教育子女注意节俭、不要攀比 , 但面对子女的各种物质诉求 , 却又表现出超出财力的娇纵 , 使出浑身解数为子女撑起高值颜面 。
时间一长 , “穷人家的孩子”就会觉得 , 自己得到的都是父母弥补亏欠的结果 , 是理所应当 。 于是经常会有“穷爸”“穷妈”在家长微信群里吐槽:“现在的孩子越大越不懂事了 , 越大越不会心疼父母了 , 越大越不知道感恩了 。 ”
青少年是人生“起步”阶段 , 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人格成正处于养成过程中 。 但目前对青少年的养成教育上 , 家庭、学校、社会和网络舆论之间 , 却不同程度地存在悖谬现象 , 言行背离、理论与实践脱节 , 种种乱象对青少年心理、观念和行为 , 对青少年健康成长 , 影响消极 。
为此 , 身为家庭教育的主角 , 家长一方面要注重孩子的知识教育 , 另一方面也一定要身体力行 , 引导孩子形成勤俭奋斗的生活习惯 。 要狠下心来与包办孩子一切说“再见” 。 只有这样 , 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全、自信自尊自强 , 大写的“人” 。
让一个从不摘苹果的人拥有吃不完的苹果 , 他体会不到果实的甘美 。 要知道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得体恤父母 , 他们只有切切实实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后 , 才会对父母心生感激 , 进而对自己严格要求 , 不辜负父母的一片苦心 。
相反 , 如果父母把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艰难困苦 , 都替孩子过滤、屏蔽 , 不顾家庭条件 , 勒紧裤腰带 , 为孩子刻意营造一个所谓的“无忧”“穷奢”的生活 , 又怎能指望他们懂得“生活的真实”以及“奋斗的乐趣”呢?
少年应识愁滋味 。 让泡在蜜里的孩子 , 懂得一些“愁”滋味 , 品尝一点“苦”味道 , 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
【孩子|主编笔记丨要让孩子懂得“愁”滋味】(□ 郑旭)
- 老婆怀孕五个月的时候,从楼上摔下来,孩子没保住
- 前夫不同意她生二胎,半年后发现孩子不是前妻的
- 她受继母虐待从小跟着叔叔生活,帮离婚多次的叔叔养大孩子
- 妈妈独自带4个孩子去打疫苗,看到这画面,网友感叹:大写的佩服
- 儿女带12个孩子回家过年,一顿饭就花掉600元,外公直皱眉:寒假吃掉一年养老金
- 辅食|孩子吃的饭菜到底如何放盐、放糖?
- 周同学|近视科普行 关爱孩子健康成长
- 提高免疫力|抽时间多给孩子吃以下食物,增进食欲促消化,预防感冒提高免疫力
- 中医药|萧山:中医药文化研学活动 激发孩子探索中医药文化的热情
- 心理学|心理学专家谈刘学州之死:这孩子很孤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