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当IP化迈向深水区,身处时代浪潮的游戏厂商该如何沉浮?

IP与游戏之间的关系会发展成怎样 , 相信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答案 。
毕竟IP与游戏之间的联系始终存在 , 只不过碍于发展程度并未得到太多的重视 。 而在近两年 , 关于IP化的讨论伴随着精品化逐渐走热 , 国内厂商们对于IP的热情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 尤其是疫情致使2020年国内线下娱乐业备受重创 , 网游依旧保持着可观增长的环境下 , 围绕IP化所呈现的一系列打法显得越来越有市场 。
那么 , IP化到底会走向何方 , 也有人给出了自己的预测 。
据易观智库此前公布的《2021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年度综合分析报告》显示 , 2020年中国数字娱乐产业市场规模达到了6835亿元人民币 , 而游戏业务更是呈现出了肉眼可见的增长 。 在易观智库看来 , 当下的数字娱乐产业正在处于融合发展的态势 , 将IP作为核心要素 , 以阅读和动漫作为IP源头 , 用影视和音乐去放大影响力 , 以游戏为商业变现环节并反哺内容 , 从而实现资源流转和产业协作 。
市场|当IP化迈向深水区,身处时代浪潮的游戏厂商该如何沉浮?
文章图片

上述观点勾勒了IP与游戏之间的关系 , 这也是正走向IP化的深水区的游戏行业正在呈现的内容 。 伽马数据曾在《2020-2021移动游戏IP市场发展报告》中记录了IP市场价值的增长 , 2018年-2019年国内IP改编移动游戏市场收入状况从908.4上升至987.4亿元 , 增长率为8.7%;而到2020年这一数字上升至1243.2亿元 , 增长率达到了25.9% , 移动游戏IP核心用户规模超过1.5亿、泛用户规模超过1.8亿 , 诸多数据都在证明IP是支撑中国移动游戏市场增长的重要动力 。
市场|当IP化迈向深水区,身处时代浪潮的游戏厂商该如何沉浮?
文章图片

伴随红利显现 , 后来者相继入局以致赛道拥堵便成了必然 。 正如伽马数据所披露的那样 , 整个2020年流水TOP100移动游戏中IP产品流水占比达50.7% , IP在国内占有的话语权愈发高涨 , 不过相较于欧美日本的高效利用 , 国内对于IP的使用难掩迷茫 。
此前国内使用IP略显片面 , 主要集中在影视化合作 , 商业化品牌授权等 , 此类设计更多集中于品牌概念在数字领域的延伸 。 近一年 , 国内也开始侧重文创领域的搭建 , 在文旅结合的基础上向周边产品开发领域延伸 , 涉足泛娱乐之余 , 完成线上线下的全面覆盖 , 并且在同人二次创作领域给予创作者一定的空间 , 令其创作欲望得以释放 , 发挥IP更多的价值 。 而此番操作也决定了IP对于游戏的价值将会摆脱线性 , 而是将游戏变为IP衍生文化价值生态中的一个环节 , 而非单纯承载变现的作用 。
市场|当IP化迈向深水区,身处时代浪潮的游戏厂商该如何沉浮?
文章图片

曾引发热议的阴阳师线下店
当然 , 想要如此就需要厂商既要对IP的深度价值合理挖掘 , 也要主动去摆脱对于IP的过分依赖 , 创造出具有自身独创性的内容 。
如何去深度挖掘IP的价值 , 因其打法不同国内厂商各抒己见 , 但不变的是 , IP之所以具备一定的原生价值就在于其背后站着一定数量的原生用户 , 且此类原生用户对于IP内容的认同感要高于普通用户 , 在游戏消费 , 游戏相关行为方面都具备较高价值 。
《2020-2021移动游戏IP市场发展报告》也写到 , 1.5亿的IP核心用户能够主动根据IP去寻找游戏产品 , 对于IP游戏产品也具备较高的兴趣 , 而次之的1.8亿泛用户会去游玩IP相关产品 , 对于IP产品存在一定认知 , 能够被产品IP属性所吸引 。 而这对于当下的国内游戏市场极具诱惑力 。
市场|当IP化迈向深水区,身处时代浪潮的游戏厂商该如何沉浮?
文章图片

据易观数据显示 , 2020年中国移动游戏用户规模为6.48亿人 , 相较去年有小幅度增长 。 如此成绩 , 主要源于疫情让诸多用户拥有了足够多的居家娱乐时间 , 他们会主动去接触移动游戏 。 另外 , 媒体和渠道的进一步入局移动游戏领域 , 比如近一年发展的得愈发膨胀的以短视频为媒介游戏推广领域 , 以及长视频平台倾向关注知名影视剧改编移动游戏 , 均吸引到了很多新用户的加入 。
依照其预测 , 进入到2022年移动游戏用户的增长率将会达到5.6% , 但要注意的是 , 疫情激活出的用户并不稳定 , 首先很多用户被棋牌类、休闲/超休闲类游戏所吸引 , 此类用户能够成为接触移动游戏还是其空闲时间的增加 , 但这其中的部分人会因日常生活回到正轨而减少花在移动游戏上的时间 , 所以目前国内移动游戏用户的市场存量特征仍长期保持 , 但增量确实捉襟见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