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医生|面对巨大的医疗风险,如何保障医师既合理合法,又能发扬人道主义?

作者:宁波一院
前不久看到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公众号推出的一篇《35岁女子严重低血糖,跟肚子里这些“肉球”有关!家属对医生提出这种要求……》文章,得到大家称赞,同时引起网上热议,引发了对医疗本质的深入思考。
文章摘要35岁女子严重低血糖,每天抱着“糖罐子”过日子,跟肚子里这些“肉球”有关
2012年,26岁的患者,因为突发腹痛在当地医院进行腹部B超检查,除了发现肾结石,还意外发现腹部存在一个肿块,最终在杭州一家省级三甲医院被确诊为后腹膜肿瘤并接受手术。然而,好景不长,3年后肿瘤就复发了,患者不得不再次接受了手术。2019年年底,在一次常规复查中,又发现肿瘤复发了。
“我不想治了,就随它这样去吧。”多年疾病已让患者处于崩溃边缘,她变得非常消极,抗拒治疗。……
家人却不愿意放弃,早年家里没钱,边借钱边给妻子治疗。
两人辗转广州、上海多家知名大医院,本来都已被上海某三甲医院收治入院了,却在手术前一天被告知,风险实在太大,手术不得不取消。
……
到2020年年底,患者的病情是雪上加霜。每天时不时会出现面色苍白、饥饿感、出冷汗和双手颤抖,到医院检查,发现血糖低到难以置信的2mmol/L,检查没有发现糖尿病,但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水平,低血糖的原因一直没有明确。她不得不每日抱着糖罐过日子,一有出冷汗不舒服的感觉,马上喝糖水。为了让妻子活下去,患者先生每天晚上隔2小时就要起床给她喂米糊吃,两人都已经到了承受的极限。
春节后,患者的先生来到浙大一院缙云分院(缙云县人民医院)为患者配止痛药,无意间看到浙大一院下沉专家、肿瘤外科副主任王敏教授的专家简介,和妻子商定后,抱着最后一丝期待,他们决定再最后试一次。
“医生,我老婆的这个病,我们都有数的,不手术的话,撑不过几个月的,你愿不愿意帮我们搏一下?”
“从医数十载,头一次有患者家属提出这样的请求”。最让我感动的是,患者丈夫跟我说,‘以前家里穷,每次她看病、我借钱,现在做生意赚了些钱,只要人还活着,病一定要治’。经综合评估,患者被转院至浙大一院救治。
“由于她此次复发没有得到妥善有效的治疗,肿瘤不断变大,低血糖的发作频率越来越高,多次出现了濒死的感觉。”治疗组王海勇主任医师介绍,患者入院后经常性出现血糖低于1.5mmol/L的情况,主管医生甚至一晚上接到3个危急值报告,这么低的血糖极易诱发低血糖昏迷,造成死亡。
当班护士每两小时监测一次血糖,同时给她持续输注葡萄糖盐水才能控制低血糖症状,并且用量越来越大。
生命危在旦夕!
外科医生|面对巨大的医疗风险,如何保障医师既合理合法,又能发扬人道主义?】“医生,我们俩折腾了这么久,就是想搏一把,我们相信你们!”生路在前,患者和她先生无法退却,“我们想法一致的,也做好了最坏打算。”
患者对生的渴望,深深打动了王敏教授医师医疗团队,他们在术前核查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做好了充足的预案,与输血科积极协调用血,患者先生也发动亲友献血。
面对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不及时手术患者随时可能出危险,王敏教授决定,再大的风险也应该试一试,在患者基本情况极差的情况下,王敏教授主刀为患者进行了腹腔巨大肿瘤切除手术。
术后,出现了腹腔减压综合征,经过ICU努力拼搏,最后顺利转回肿瘤外科病房,低血糖也消失了。经过医护人员精心护理,患者基本情况大大好转出院……
外科医生|面对巨大的医疗风险,如何保障医师既合理合法,又能发扬人道主义?
文章插图
出院前,与王敏主任医师(右二)团队合影
我自己读到这里,由衷感到敬佩,因为在当今,能这样做,实在是难能可贵。他们那种勇气,完全可以与《斯巴达克斯》最后一战中500名勇士媲美,明知有去无回也义无反顾。
事后,与王敏教授进行了交流,进一步了解了当时实际情况,王敏教授回忆说:
“这个病人最可怕的是严重的自发性低血糖,入院后血糖常低到1.5mmol/L,周六一晚上收到三次危急值报告。葡萄糖微泵维持都不行,要开二路输液,高糖。真是胆战心惊,生怕昏迷、休克乃至死亡。就诊多家外院一直没有诊断出来。”
“最要感谢的是病人和她丈夫,对自己的疾病充分了解,义无反顾地要求治疗,对治疗风险充分理解,并全力支持配合。”
“说实在,我上手术台前,也非常担心,心理有极大的压力,自己一辈子在手术台没有死过人,这次真的很难说了,风险极大,万一家人事后不理解,还是有很大的麻烦,最后还是选择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