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孩子“好动”不一定就是“多动症”,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二 )


混合型的症状则以上二者兼而有之 。 当发现孩子出现这些表现时 , 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儿童心理医生的帮助 , 排除多动症的可能 。
会给孩子带来长期影响
多动症的病因是很复杂的 , 目前倾向于认为其是由多种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研究表明 , 多动症有遗传倾向 , 母亲在怀孕时吸烟、饮酒、感染、中毒、营养不良和非正常分娩 , 都有可能增加后代患多动症的风险 ,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血铅过高也是一个高危因素 。 另外 , 多动症还与儿童所在的家庭关系严重不和睦 , 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有关;与儿童所在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关 , 如果老师缺乏对此病的认识和理解 , 采取不当的管教方式 , 也会影响到儿童行为和情绪的发展 。
多动症|孩子“好动”不一定就是“多动症”,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文章插图
那么 , 多动症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 , 多动症患者常表现为学习困难 , 因为注意力障碍和多动影响了课堂听讲的效果、完成作业的质量 , 其学习成绩常低于其智力所应该达到的成绩 。
其次 , 多动症患者的冲动性特点会造成人际关系困难 , 存在很多社交技能和交流技巧方面的问题 , 难以很好地管理情绪、调节情绪 , 因而在同伴交往中常遭到同伴的拒绝 , 难以保持持久的人际关系 。 同时 , 他们与家人之间的沟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 家庭冲突多 , 亲密程度低 。
综上所述 , 多动症儿童在进入青春期 , 甚至成年期后 , 在多个领域的功能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损害 , 学业和职业成就差 , 人际和家庭关系不良 。
“多动症”需医院做评估诊断
“多动症”这个标签不能随便、轻易地给孩子贴上 。
有些过于焦虑的家长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整天都闲不住 , 是不是有多动症?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 是不是多动症?过早过多的标签化 , 不仅会把焦虑的情绪在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中传递 , 还会让整个家庭都陷入不良情绪的笼罩 , 让孩子在学校中被同学们戴上有色眼镜来审视 , 从而对其成长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
多动症的诊断需要在相对长的时间内、在两个以上的场景中(如学校、家庭)存在 , 并且需要综合考虑孩子的年龄及对功能(如学业、交往)的影响等各方面因素 。 因此 , 如果家长觉察到孩子与同龄儿童相比 , 在注意力、好动、情绪上表现大为不同 , 应到医院做进一步评估、诊断 。
药物治疗安全吗
从临床情况来看 , 多动症儿童的症状受到年龄因素影响 , 随着年龄增长而减轻 。 但鉴于多动症对于儿童成长的不良影响 , 建议一旦确诊 , 尽早干预 。
对于学龄期多动症患者来说 , 药物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式 , 当然这也是家长顾虑最多、疑问最多的一种方式 。 已有大量研究证明了药物对多动症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可以很好地减轻多动症的症状 , 从而提高学业表现、改善人际交往等 。 目前常用的药物有哌甲酯、托莫西汀等 。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食欲不振、睡眠影响等 , 一般会随着服用时间增长或者调整服用方式等得到缓解 。
药物治疗最终可以治愈多动症吗?遗憾的是 , 目前没有任何药物或方法可以治愈这种疾病 。 多动症的治疗及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 还需要家长、孩子及学校的多方面合作 , 以长期坚持管理好相关症状 。
【医师建议】
患者家长可学习“亲子成长八步法”
就像前文所说 , 孩子确诊为多动症后 , 需要家长的付出 。 家长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 并且努力配合医生辅助孩子的治疗 。 怨天尤人或在孩子面前抱怨等行为 , 无疑会增加孩子的主观痛苦感受 。 有的家长妄图强迫孩子提高自控能力以对抗疾病 , 这是不明智的 。 多动症之所以是一种精神障碍 , 就说明它不是患者自己主观能控制的 , 患者更需要父母积极正向的行为引导 。 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候 , 要采取“和善与坚定”的态度 , 既表达对孩子的尊重 , 又坚持原则 。
治疗多动症 , 培训患者的父母是一种主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 目前的培训方法有两类 , 一种是为家长提供疾病和治疗相关知识的培训 , 另一类是行为管理培训 。 我们重点来说说“亲子成长八步法”这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 。
第一步 , 正确关注孩子 , 家长每天花15分钟和孩子待在一起 , 完全投入与孩子的轻松游戏 , 让孩子自己选择干什么(除了看电视) , 家长有选择性地表扬某些具体行为;第二步 , 用表扬获得和平和合作 , 给孩子提出一些简单温和的指令 , 要是孩子服从 , 马上对孩子进行肯定和表扬;第三步 , 当表扬无效时使用奖励 , 以增加孩子的服从行为;第四步 , 当表扬和奖励无效时可使用温和的惩罚措施 , 比如取消特权或者暂时隔离;第五步 , 把隔离法用于其他不良行为;第六步 , 对于孩子在公共场所的行为制定规则 , 规定遵守规则的奖励和违反规则的惩罚;第七步 , 协助老师帮助孩子;第八步 , 持续使用上述方法解决新出现的问题 , 使良好行为能够成为习惯并保持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