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小”学科里的大医生--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杨嵘

大众网·海报新闻采访人员 郑阳 青岛报道
在第四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由青岛市卫生健康委、青岛市文明办共同组织,经逐级推荐评审,确定50名同志为2021年度“青岛好医生”,以此激励广大医务工作者医心向党、医心为民,尽职尽责为人民服务、为生命站岗、为健康守门。这次,让我们走进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探访“青岛好医生”杨嵘。
学科|“小”学科里的大医生--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杨嵘
文章插图

杨嵘,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在工作中,他始终秉持敢为人先、坚韧不拔、不断攀登的精神,从耳鼻喉常见病,到睡眠障碍疾病,到成因复杂的眩晕疾病,一次次实现着自我医术的突破,致力打造青岛北部地区的听力医学和眩晕诊疗中心。
杨嵘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为临床诊治与研究重点,其中特色专长为耳外科及耳源性眩晕疾病、呼吸睡眠障碍(鼾症)疾病的诊断及综合治疗。负责组建成立了青岛首家眩晕耳鸣中心及睡眠障碍中心,现发展为听力医学和眩晕诊疗中心、睡眠医学中心。对各类周围性眩晕、耳聋、耳鸣疾病进行标准化诊断与个体化治疗,并在青岛市率先开展了眩晕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眩晕康复训练;同步开展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变根治与听力重建手术,进行系统听力学评估和听力康复治疗;对睡眠呼吸障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丰富,可同步开展鼻腔、咽腔等多平面部位治疗鼾症的微创手术,显著提高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极大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开展了大量鼻内镜外科技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手术,率先开展鼻内镜下中鼻甲微整形技术,此技术对于改善患者鼻腔通气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优秀学科带头人,杨嵘带领团队不断进步,积极响应“双招双引”政策,将省级专家引进医院,成立眩晕专家工作站,着力提高医院技术水平和知名度。
学科|“小”学科里的大医生--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杨嵘
文章插图

没有小科室,只有小医生
“在我刚开始学医的时候,大家都看不上耳鼻喉科,觉得这个科室小没前途,但我不这么认为,没有小科室,只有小医生,能为病人减轻痛苦,你就是好大夫!”
作为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杨嵘在耳鼻喉领域已经研究了26年。不同于外科、肿瘤科收治的急重病人,耳鼻喉科的疾病更像是“温水煮蛙”,虽然大多数病症初期并不致命,但如果没有引起重视,不能及时医疗干预,病人同样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杨嵘说:“就拿打鼾来说吧,很多人觉得这是个小问题,但是根据我们的临床病例分析,很多患者打鼾是因为鼻腔发育畸形引起的,如果不及时干预,那患者在睡眠中将长期处于缺氧状态,这样不仅会引起患者的高血压,扰乱内分泌,甚至还有窒息猝死的危险。”
虽然是细微之处,但也需要十足的努力,在杨嵘的主导下,市三医在耳鼻喉科的基础上组建了睡眠障碍中心,在鼾症治疗方面颇有建树;与此同时,科室还专门成立眩晕诊治病房,对外周性眩晕进行综合治疗,在耳鼻喉领域赢得了病人的口碑,科室也一步步发展成为今天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学科|“小”学科里的大医生--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杨嵘
文章插图

“看不起小病症,当不了好医生”
每天早晨7点,杨嵘都会提前一小时来到医院,处理完夜间的病例之后开始查房,等到9点之后,便走进手术室或者来到门诊坐诊,一直忙到晚上6点才能下班。从他多年工作中随机抽取一天,情形都是这样的……
“今天这台手术比较复杂,预计要3个小时。”查房结束后,杨嵘正在准备一台手术,患者今年已经75岁了,初步诊断为胆脂瘤型中耳炎,如果不及时进行手术,很可能伤及脑骨及大脑。按平常人的理解,这病可能就是耳朵里长了个瘤子,用刀剌开擦擦酒精就行。但根据手术分级制度来说,杨嵘要做的这台手术属于四级手术,是所有手术中最难的级别。虽然主要动刀部位在耳朵,但稍有不慎就会伤到面部神经,如果医生水平不够,很可能造成病人面瘫,同时还要给病人重建听力,放眼整个青岛,能完成这台手术的医生屈指可数。
原本预计3个小时的手术进行得非常顺利,提前半小时就结束了“战斗”。但两个多小时的低头手术,还是让杨嵘的颈椎有些吃不消。“习惯就好了,下午还有两台,估计又要干到7点啦。”杨嵘表示,这几年病人对医院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他每周的手术量也在增加,而且大部分都是这种高难度的四级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