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体|小洞不补,大洞受苦:听口腔科主任说龋病

什么是龋病?
龋病即是龋齿,就是老百姓口中的“虫牙、蛀牙”。是一种在细菌为主要病原体等多因素作用下,发生的对牙齿硬组织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疾病。
如果没有及时治疗,病变会进一步向深层发展,可以感染牙齿内部的深层组织,引发牙髓、根尖周炎症,甚至颌骨炎症等并发症。
龋病可以发生在牙齿萌出后的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阶段的牙齿患病几率不尽相同。我国是龋病发病率较高的国家。5-8岁儿童患龋率会达到一个高峰,老年人由于牙龈退缩,牙根暴露,容易发生根面龋,患龋率达到另一个高峰。
龋病的病因?
龋病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公认的致病机制是1976年Newbrun提出的四联因素论。只有在细菌、饮食、宿主、时间的工作作用下才能形成龋洞。
细菌为龋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口腔内细菌种类比较多,常见的致龋菌主要是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和放线菌等。变异链球菌和放线菌的产酸力都比较强,可造成牙齿的局部脱矿,导致龋病病变,乳酸杆菌会加速龋病的进展。
饮食方面,很多父母都不让孩子吃糖,因为吃糖多了会得“蛀牙”。进食含糖较多的食物,糖可滞留于牙齿隐蔽部位,细菌利用糖代谢产生的有机酸可造成釉质脱矿,从而导致龋病的发生。我国近10年来的患龋率呈上升趋势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含糖食物的增多。
宿主 主要是牙齿和唾液两个方面因素,牙齿拥挤、重叠排列不整齐易造成牙齿清洁不到位,增加龋病的发生风险。唾液分泌不正常如分泌减少,或无法到达菌斑产酸的部位,都会增加患龋的机会。
时间 龋病的发展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从菌斑形成到牙质脱矿再到龋洞的全过程均需要一定的时间。
龋病对人体的危害是什么?
龋病对人体的危害不仅仅局限于受损牙齿本身,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还可导致一系列继发病症。
龋病早期大都没有任何不适,当主要症状是疼痛的感觉时,感染多已经波及牙髓,继续进展则发展成为根尖周围组织的炎症,严重的根尖周组织感染若得不到及时控制,还可继发颜面部的严重感染,甚至危急生命。
龋及其有关疾病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对人类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影响往往被忽略,由于龋的慢性发病特征,早期不被注意,一旦发生症状,常需要较复杂的治疗过程和治疗费用。而且人有28-32颗牙齿,相关治疗的花费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是很大的。
或许这就是世界卫生组织曾将龋病列在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作为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疾病的理由之一。
龋病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初期牙齿表面出现无光泽的白色斑块或因为着色而呈现黄褐色,一般无明显龋坏。慢慢进展会形成龋洞,此时会对外界刺激,如冷、热、酸、甜、嵌塞食物比较敏感。
受到刺激会有酸痛,刺激去除后症状消失。龋洞比较大,龋损已经达到牙本质深层,用牙签等物体触碰有明显疼痛感,外界刺激出现的疼痛也会更明显,这时候如果仍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自发性疼痛,夜间疼等牙髓炎的症状。
龋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龋病治疗的基本原则是针对龋损的不同程度,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