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补法|给脾胃弱的人,一个秋天实用「平补法」,温养脾胃、不燥不上火

又到一年进补季,你是「进补」还是「添堵」?
《黄帝内经》讲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随着天气逐渐变冷,大自然的阳气逐渐潜藏,人体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逐渐潜藏于内。
秋冬养生应当顺应自然界的闭藏之律,以「敛阴护阳」为主,秋冬虚人进补,犹如园丁予树木施的底肥,一是为度过寒冬打基础,二是为来年春天的升发蓄势。
平补法|给脾胃弱的人,一个秋天实用「平补法」,温养脾胃、不燥不上火
文章插图
然而,很多人在进补之后,第二天就出现腹胀、食欲下降、口气明显,甚至口舌生疮、烦躁失眠、体热多汗、舌苔厚腻等症状,这就是在进补过程中经常会碰到的虚不受补的症状。
为什么你会「虚不受补」?● 进补时机不对中医常说「天人合一」,四季的气候不一样,人体内的气血流通也有自己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进补的时机,但是也需要根据不同的人的状况,不同的时机去进补。例如夏天中午如果阳气旺盛时候补阳,冬季子时阴气重的时候补阴;或者说冬至日本应该补阳藏阳,却疯狂补阴;梅雨季节湿气重浊却还在补阳,这样的补不对时就很容易导致「虚不受补」。
平补法|给脾胃弱的人,一个秋天实用「平补法」,温养脾胃、不燥不上火
文章插图
不对症就进补现代大家获取中医药知识的途径很多,很多人都是不分主次,直接进补,但是往往很多人,明明觉得自己很虚,却补了更虚,甚至无效,就会产生很多疑惑。《内经》说:「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既然是真的虚,不可能补无所用,好比洞穴填沙,沙子是一定会进入洞里的。为什么有的人总是补不进去?那就是这个补根本就不对症,这时身体不虚,不存在洞穴之说,自然就补不进去。更有甚者,如此时我们硬要去填沙,填进去的沙子在外面堆积、淤塞,形成滞留,导致身体内坏境变化,反应在身体上,就会出现多余的火气,例如长痘、腹胀、便秘,这就是因为辩证不对,此人不是真虚,没有虚症当然补不进去。或者是脏腑辨证不对,明明病位在脾胃,却在补益肝木,明明是阴虚却在大补阳气,补不对地方,乱补一气,不仅起不到补的作用,还会加重病情。
● 一味过度进补虚则补之,是源于内经的指导方法,对于中医师来说,真正的难处在于,如何补虚症补起来,即调整虚实平衡。补得到中间重要一环就是脾胃的运化,运化好则补而得之,如运化不良,则补而不得甚至反伤脾胃。现在很多人盲目进补,一味食用某一种珍奇药材,或者大量特别滋补的制品,这种后果其实是很严重的:一是过量的补药,超过脾胃的运化能力,出现运化吸收不良,食物滞留体内的情形,可能滋生一系列淤塞拥堵甚至内热实证。再者,这种滞留过多,进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削弱脾胃吸收功能,功能下降,反而使得脾胃生化之源的力量减弱,身体缺乏营养,形成气虚血弱,气虚血弱反过来影响消化吸收机能,导致恶性循环。这种错误进补方法更加导致虚不受补出现。
平补法|给脾胃弱的人,一个秋天实用「平补法」,温养脾胃、不燥不上火
文章插图
进补前的第一步辨证自己哪方面虚那么在补虚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辨证自己的虚症,才能正确进补,如何正确去辨识自己是什么方面的虚症呢?在中医里面,有很多辨证方法,都可以指引,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气血阴阳辨证可能会相对困难,普通人及初学者可以按照脏腑辨证去检测自己是否属于虚症,相对较易理解。
● 心脏虚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常说的心虚,包括心气、心血、心阴、心阳虚为主。心气虚主要见心悸、胸闷气短、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为主要特点,面色淡白、舌淡脉虚。心血虚则有心神失养表现,如头晕眼花、失眠、多梦、健忘、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无力,以血虚为主要表现。心阴虚则口燥咽干、形体消瘦,见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颊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的阴虚为主。心阳虚则多以温运无力,虚寒内生为主要表现,可见畏冷、肢凉、神疲、面色皝白为主。
平补法|给脾胃弱的人,一个秋天实用「平补法」,温养脾胃、不燥不上火
文章插图
● 肝脏虚肝的虚症以肝血、肝阴虚为主。肝血虚可见肝失濡养为主,可见头晕眼花、视力减退或夜盲,或者有肢体麻木、关节震颤、肌肉蠕动;女子则兼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等不荣之象。肝阴虚则有阴液亏损,虚热内扰之象,可见头晕眼花、两目干涩,或胁肋隐隐,面部烘热或两颧潮红,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苔少津的阴虚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