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坡上月如钩

作者:黎荔
西安交大校园内有一座绿树掩映、曲径通幽的小山坡 , 其名极为香艳 , 名为胭脂坡 。 芳草萋萋的小山坡 , 是象牙塔中的明珠 , 可在此谈笑小憩 , 登高读书 。 四季轮回、寒来暑往 , 小山坡仿佛总在静悄悄地聆听着路人的足音 。 如果考证一下 , 1956年西安交通大学从上海迁来此地时 , 原校址所在 , 四望皆为广阔的农田 , 农家少见胭脂水粉之属 , 这“胭脂坡”肯定不会是出自农民之口的地名 。 翻阅文献 , 发现史料记载:这一坡地古称“胭脂坡” 。 隋唐时代 , 长安城内曾有六条坡 , 象乾卦之六爻 , 而常乐坊处第四条高坡之上 , 居九四之位 。 相传 , 宋代这里有一沙铺的官道 , 故又名“沙坡” 。 作为兴庆池南的一个土岗 , 胭脂坡为古来有之的地名 。
胭脂坡上月如钩
文章图片
那么问题就来了 , 为什么偏偏要命名为胭脂坡呢?
胭脂坡上月如钩】说起胭脂 , 我便即刻让人想起《红楼梦》里平儿理妆的时候 , 用细簪子在白玉盒里挑一点儿抹在手心里 , 用些许水洇开 , 那红再打到颊腮上 , 果然是鲜艳异常 , 甜香满颊 。 宝玉呆呆地看着她 , 想世间也还有她这样一个人儿 , 一时间动了怜爱之意 , 竟也半悲半喜地滴下清泪来 。 宝玉那半明半暗的一些意思 , 时常便带着胭脂的色味 。 可以叫做它"胭脂意" 。
上好的胭脂 , 是取半开的红蓝花 , 于石钵中反复研槌 , 用水淘去泥土渣滓还有黄汁 , 剩下纯的红色 。 这过程即叫做淘澄 。 一般的胭脂可能到此就为止了 , 可是大观园里的姑娘们用的 , 会品质好一些 , 中间会多出几道工序来 , 那就是配了花露后再上锅蒸 。 淘澄飞跌 , 本是调制画画颜料的手续 。 即是将原料研碎 , 用水洗去泥土 , 叫"淘" , 用乳钵研细 , 兑胶后澄清 , 叫"澄" , 澄清后淡色上浮 , 把它吹去 , 叫"飞" , 飞后 , 留下中色和重色 , 再把碗盏摇荡 , 留下重色 , 叫"跌" 。 纯手工去做 , 一道一道的工序 , 姑娘们坐在树阴下 , 公子旁观 , 那色到后来纯得极细 , 极艳 , 公子也忍不住与她们一起动起手来 , 飞沫沫时不时便溅到了脸上去 。 这时光 , 宝玉是极爱的 , 静好甜悦 , 无功利 , 无杀伐 , 安稳度岁月 , 有色有香 。 我每读到这里心会极静 , 也不是每个男人都要打发到长安觅封侯去 。 红尘人世中的女子总把眼前的这一盒胭脂水粉 , 看得如此肯定 , 如此华丽深邃 。 “红尘”之红 , 即是女人唇上颊上的胭脂色 。
胭脂坡上月如钩
文章图片
这胭脂原来是女子之物 , 无论是千年前 , 还是千年后 , 女人的闺中都少不了一盒胭脂 。 翻查史料 , 燕脂坡是汉代长安妓坊 , 后亦泛指妓女聚居之处 。 宋苏轼《百步洪》诗之二:“不学长安閭里侠 , 貂裘夜走燕脂坡 。 程善之《古意》诗亦云:“燕支坡上夜灯出 , 不知买醉谁家楼 。 ”胭脂坡意即“红尘” , 借指妓坊 , 故用此艳名 。 这个小山坡竟是脂粉香浓、千古流芳 , 正是大唐时代的常乐坊所在地 。 唐常乐坊位于唐长安城东门(春明门)之内、兴庆宫之南 , 今天西安交通大学校园正好在其旧址上 。
胭脂坡上月如钩
文章图片
据元代骆天骧的《类编长安志》卷八记载:“兴庆池南胭脂坡大道东有虾蟆陵 。 ”将胭脂坡这一地点的大方位限定在兴庆宫南面 , 蛤蟆陵的西面 。 《长安志》中的记载就更清晰了 , 其中卷九的记述是:“(常乐)坊内街之东有大冢 , 亦呼为虾蟆陵 。 ”吕大防的《唐长安城图碑刻》中称 , 虾蟆陵在胭脂坡 。 唐代诗人皎然有一首《长安少年行》 , 诗曰:“翠楼春酒虾蟆陵 , 长安少年皆共矜 。 ”从中可知 , 虾蟆陵这个地方要么出产歌伎 , 要么出没歌伎 , 总也少不了这等群体 。 “虾蟆陵”也称“下马陵” , 在西安市和平门里的“下马陵” , 是明代以后才有的 , 唐代的“下马陵”在常乐坊 。 据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七言诗《琵琶行》中“自言本是京城女 , 家在虾蟆陵下住”句分析 , 此地正是琵琶女旧地 , 而交大的“东亭”是目前陕西唯一一处白居易故居纪念点 , 就在胭脂坡旁边 , 可见诗人与琵琶女曾为近邻 , 均住常乐坊 , 相距不远 。 所以 , 当有一天 , 在江湖之远 , 当白居易和琵琶女在他乡相遇 , 便不由得感叹“同是天涯沦落人 , 相逢何必曾相识” , 感怀落泪 , 以至浸湿了青衫 。
胭脂坡上月如钩
文章图片
1999年 , 从事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历史研究的孙民柱副研究员 , 根据交大90年代修建浴池时发现的一座汉墓(大概位置就在校医院)推测为下马陵 , 即可认为胭脂坡应在交大校医院的西面 。 他在学术论文《白居易与交大虾蟆陵》中讨论了交大西迁至此时的地形图 , 指出沙坡村位于一片平坦的田野上 , 沙坡村西有一高坡地带 , 在这一坡地北沿有一条大沟 , 自南沙坡村口斜向西北方的乐居场村 , 即基本从东南门沙坡村到西2楼机械学院位置 。 沙坡人称这条沟为“西畔沟” , 沟岸陡峭 , 岸宽40-80米 , 沟深5-10米 , 沟底有行车小道 , 是村民去省城的一条捷径 。 今天 , 交大钱学森图书馆主楼便座落在这一沟中 , 其当年地势风貌还依稀可辨 。 由此可见在交大境内有一条土梁斜穿交大 , 盖此高坡即为胭脂坡也 。
胭脂坡上月如钩
文章图片
从1956年的交大地形图即可看到这点 。 1956年 , 交通大学奉命西迁 , 在唐兴庆宫遗址南面选定了校址 。 在校档案馆保存的一张校址工程地形图上 , 现在还可以清楚地看出当年校园地貌概况:在校园南区有一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240米、海拔高度为430米的小塬高坡地 。 1997年3月21日 , 在这一坡地的西南角发掘了10座明墓 , 出土了七合墓志铭 。 经考证 , 这是一处明秦王府宦官墓园 。 在其郭公墓志铭中 , 称这一小塬地为“鲍陂原” 。 同时 , 在这一地区还同时出土了唐代的建筑遗迹——一方唐开成残石 , 一块石座 , 三个柱础石 。 按位置 , 其应为唐常乐坊西南隅的赵景公寺遗迹 , 此处正是常乐坊之旧地 。 史学家们通过探讨考证 , 得出了交大主楼后面的坡地实为胭脂坡遗迹 , 即鲍陂原遗迹 。
因此 , 胭脂坡不是用挖主楼群楼的地基的土堆起来的 , 在主楼没有建成的时候 , 胭脂坡就存在了 。 修建主楼的时候 , 学校打算把这个坡整平 , 做一个看起来很开阔的广场 , 但是很多学生都非常留恋这个胭脂坡 , 纷纷在论坛上发表意见 , 请求可以留下胭脂坡 。 于是 , 学校就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 一方面努力保持胭脂坡原貌 , 一方面建起了宏伟的主楼建筑 。
胭脂坡上月如钩
文章图片
今天 , 胭脂坡上 , 在这历史上一极负盛名的烟花之地 , 遥想当年“貂裘豪客知多少 , 簇簇胭脂坡上行”的盛况:
歌台舞榭亦逍遥 , 曲曲柔情奉瘦腰 。
细雨凭栏牵风鬓 , 疏桐梦里忆红绡 。
豪庭夜色花零晚 , 媚语春光月满桥 。
陌上谁怜民冷暖 , 胭脂坡上笑渔樵 。
千年前 , 胭脂坡上月如钩 , 问青楼 , 觅温柔 。 月下香云娇堕砌 , 花气重 , 酒光浮 , 清歌皓齿艳明眸 , 一曲短歌锦缠头 。 胭脂翡翠 , 檀板金樽 , 峨眉曼睩 , 燕歌赵舞 , 真是“如梦如幻月 , 若即若离花” , 然而那繁华如烟花盛开 , 终被雨打风吹去 , 沉入寂静无声 。
在几十年前 , 胭脂坡所在的地方还是玉米地青纱帐 , 当时读大学的男生都自告奋勇送女生回家 , 听说当时的胭脂坡那里还可以抓到野兔子 。 今天的胭脂坡 , 被交大学生称之为情人坡 , 是情侣们心中的一块情感圣地 。 在这里 , 有读书声、谈笑声 , 琐琐碎碎 , 反反覆覆 , 一切平静 , 一切又不平静 。 交大校址的千年文脉、草木幽深 , 再加上青年学子好夸谈、爱想象 , 遂有了西安交大流传的许多生生不息的灵异故事 。 本来就蒙着一层神秘风尘感的这座香艳小山坡 , 自然也派生出胭脂女的孤魂孽怨故事 , 落笔成诗 , 簪花画眉 , 一派大唐遗韵 , 夜来幽幽飘荡 , 惊扰着胆小的下晚自习的独行女生 。 然而 , 哪怕交大鬼神考 , 有各种奇奇怪怪的传闻 , 都无法打击情侣们共赴胭脂坡一游的好心情 。 胭脂坡上流传着各种关于爱的传说 , 胭脂坡上每天都在上演着青春年少的爱情故事 。 虽然烟花易冷 , 胭脂易褪 , 不知后来的后来 , 谁挽起了那交大女生的长发?谁为她披上了一袭嫁衣?但落日的最后一缕斜晖划过胭脂坡时 , 那一刻的笑靥 , 永远定格在了记忆中 。
胭脂坡上月如钩
文章图片
初夏的蝉鸣 , 林荫 。
山坡上的女孩在等待着谁?
安静的像一只猫 。
年复一年 , 女贞花开花落 。
这一片胭脂红是青春的诗 ,
盛放在时光里等待归人 。
在梦中 , 又回到了那个小山坡 ,
时光荏苒也不曾改变 , 最美的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