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妹文的文言文翻译( 五 )


予虽亲在未敢言老 , 而齿危发秃 , 暗里自知;知在人间 , 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 , 亦无子女 , 九族无可继者 。汝死我葬 , 我死谁埋?汝倘有灵 , 可能告我?呜呼!生前既不可想 , 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 , 奠汝又不见汝食 。纸灰飞扬 , 朔风野大 , 阿兄归矣 , 犹屡屡回头望汝也 。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译文乾隆三十二年冬 , 葬三妹素文在上元的羊山上 , 并作这篇文章来致祭:唉!你生在浙江 , 却葬在此地 , 远离我们的故乡七百里了;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 , 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你因为坚守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念 , 嫁了一个品德败坏的丈夫而被遗弃 , 以致陷在孤苦落拓的境地 , 虽然这是命中注定 , 是上天的安排 , 然而连累你到这种地步 , 也未尝不是我的过错 。我幼年时跟从老师诵读四书五经 , 你同我并肩坐在一起 , 爱听那些古人的节义故事;一旦长大成人 , 你立即亲身来实践 。唉!要是你不懂得经书 , 也许未必会像这样苦守贞节 。
我捉蟋蟀 , 你紧跟我捋袖伸臂 , 抢着捕捉;寒冬蟋蟀死了 , 你又同我一起挖穴埋葬它们 。今天我收殓你的尸体 , 给你安葬 , 而当年的种种情景 , 却一一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我九岁时 , 在书房里休息 , 你梳着两个发髻 , 披了一件细绢单衣进来 , 共同温习《诗经》中的《缁衣》一章;刚好老师开门进来 , 听到两个孩子琅琅的读书声 , 不禁微笑起来 , 连声“啧啧”称赞 。这是七月十五日的事情 。
你在九泉之下 , 一定还清楚地记得 。我二十岁去广东 , 你牵住我的衣裳 , 悲伤痛哭 。过了三年 , 我考中进士 , 衣锦还乡 , 你从东厢房扶着长桌出来 , 一家人瞪着眼相视而笑 , 记不得当时话是从哪里说起 , 大概是说了些在京城考进士的经过情况以及报信人来得早、晚等等吧 。
所有这些琐碎的事情 , 虽然已经成为过去 , 但只要我一天不死 , 就一天也不能忘却 。往事堆积在我的胸中 , 想起来 , 心头悲切得像被堵塞似的 。它们像影子一样似乎非常清晰 , 但真要靠近它抓住它 , 却又不见了 。我后悔当时没有把这些儿时的情状 , 一条一条详细地记录下来;然而你已不在人间了 , 那么即使年光可以倒流回去 , 儿童时代可以重新来过 , 也没有人来为它们对照证实的了 。
你与高家断绝关系后回到娘家 , 堂上老母 , 依仗你照料扶持;家中的文书事务 , 期待你去办理 。我曾经以为妇女中很少明白经书的意义、熟识古代文物典故的人 。你嫂嫂并非不够温柔和顺 , 但在这方面稍有不足 。
所以自从你回家后 , 虽然我为你而悲伤 , 对我自己来说却很高兴 。我又比你年长四岁 , 或许像世间通常那样年长的先死 , 那就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