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常书鸿先生在《敦煌飞天》艺术画册序言说 , “总计4500余身” , 可以说是全世界佛教石窟寺庙中 , 保存飞天最多的石窟 。从起源和职能上说 , 飞天不是一位神 , 它是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复合体 。乾闼婆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 , 意译为天歌神 , 由于他周身散发香气 , 又叫香音神 。
紧那罗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 , 意译为天乐神 。乾闼婆和紧那罗原来是印度古神话与婆罗门教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 , 他们一个善歌 , 一个善舞 , 形影不离 , 融洽和谐 , 是恩爱夫妻 , 后来被佛教吸收 , 化为天龙八部众神中的两位天神 。唐代慧琳《音义》解释说:“真陀罗 , 古作紧那罗 , 音乐天 , 有微妙音响 , 能作歌舞 。
男则马首人身 , 能歌;女则端正 , 能舞 。次此天女 , 多与乾闼婆为妻也 。”乾闼婆与紧那罗被佛教列入天龙八部神后 , 随着佛教理论、艺术审美以及艺术创作的发展需要 , 由原来的马头人身的狰狞面目 , 逐渐演化为眉目清秀、体态优美的天人飞仙了 。
乾闼婆和紧那罗最初在佛教天龙八部众神中的职能是有区别的 。乾闼婆——香音神的任务是在佛教净土世界里散发香气 , 为佛献花、供宝、作礼赞 , 栖身于花丛 , 飞翔于天宫云霄;紧那罗—天乐神的任务是在佛国净土世界里 , 为佛陀、菩萨、众神、天人奏乐歌舞 , 居住在天宫 , 不能飞翔于云霄 。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的职能混为一体:乾闼婆亦演奏乐器 , 载歌载舞;紧那罗亦冲出天宫 , 飞翔云霄 。乾闼婆和紧那罗男女不分 , 合为一体 , 化为后世佛教艺术中的飞天 。
西魏时 , 莫高窟已出现了持乐器歌舞的乾闼婆 。隋代以后 , 乾闼婆和紧那罗混为一体 , 已无法分辨了 。只是音乐界、舞蹈界写文章时 , 为了把他们和乐伎加以区别 , 把早期天宫奏乐的紧那罗定名为天宫伎乐 , 把后来合为一体、持乐歌舞的飞天定名为飞天伎乐 。从艺术形象上说 , 敦煌飞天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 , 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 。
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 , 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 。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长期交流、融合为一的结果 , 具有中国文化特色 。它不长翅膀 , 不生羽毛 , 没有头光 , 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 , 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 。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之一 , 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 , 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 。从十六国开始 , 历经十个朝代 , 历时千余年 , 直到元代末期 , 随着敦煌石窟的停建而消逝 。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 , 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繁荣、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 , 飞天的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 , 都在不断地变化 , 其演变史同整个敦煌艺术发展史大体一致 , 分为四个阶段 。
1.兴起时期 。从十六国北凉到北魏(366~535年) , 大约170余年 。此时期的敦煌飞天深受印度和西域飞天的影响 , 大体上是西域式飞天 。
但这一时期两个朝代的飞天特点也略有不同 。莫高窟北凉时期的飞天多画在窟顶平棋岔角、窟顶藻井装饰、佛龛上沿和本生故事画主体人物的头上 。其造型和艺术特点是:头有圆光 , 脸型椭圆 , 直鼻大眼 , 大嘴大耳 , 耳饰环珰 , 头束圆髻 , 或戴花蔓 , 或戴印度五珠宝冠 , 身材粗短 , 上体半裸 , 腰缠长裙 , 肩披大巾 。由于晕染技法变色 , 成为白鼻梁、白眼珠 , 与西域龟兹等石窟中的飞天 , 在造型、面容、姿态、色彩、绘画技艺上都十分相似 。
由于莫高窟初建时 , 敦煌地区的画师画工尚不熟悉佛教题材和外来艺术 , 处于模仿阶段 , 运笔豪放 , 着色大胆 , 显得粗犷朴拙 。如莫高窟北凉第27
- 古代时冰糖葫芦只有山楂味的吗?
- “花中西施"指的是哪种花
- 为什么我的电脑一开机就出现"libeay32.dll文件丢失
- 0xc0000142是什么原因
- <回家的欲望>和《回家的诱惑》是同一部电视剧吗?
- 0xc0000001怎么修复 win10
- ampleur防晒霜是全波段防晒吗,ampleur防晒需要卸妆吗
- 横幅是什么?
- 谁有<偷心的海盗>歌词
- 正月十五元宵节在中国古代是什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