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据刚塑性滑移线法,在塑性破坏之前,土作为刚体无变形,当受力加到极限时,滑移线场内整体塑性流动 。显然,这与实际不符,土本构关系的刚塑性简化会带来误差,但若要考虑弹性变形和应变硬化、软化效应的关系,将引起数学上的极大困难,就失去了滑移线法的简捷性了 。
(5)可以根据流动法则求出塑性区内土的速率场,并能考虑体积变化的情况复杂 。也无人做过,原因是兴趣在于qc,而问题是应力静定的 。
(6)BCT不能求解出孔压 。
2.孔穴扩张法
孔穴扩张法(cavities expansionmethods,简称CEM)是源于弹性理论中无限均质各向同性弹性体中圆柱形(或球形孔穴)受均布压力作用问题而形成的观点 。该理论最初用于金属压力加工分析,随后引入土力学中,用柱状孔穴扩张来解释夯压试验机理和沉桩;用球形孔穴扩张来估算桩基础的承载力和沉桩对周围土体的影响 。CEM在土力学中已有较深入的应用 。
图3-2 圆孔的扩张
柱(球)穴在均布内压P作用下的扩张情况,如图3-2所示 。当P增加时,孔周区域将由弹性状态进入塑性状态 。塑性区随P值的增加而不断扩大 。设孔穴初始半径为Rf,扩张后的半径为Ru及塑性区最大半径为Rp,相应的孔内压力最终值为Pu,在半径Rp以外的土体仍保持弹性状态 。CEM类似于弹塑性力学问题的一般提法,即:列出三组基本方程(平衡微分方程、几何方程及土本构关系),配以破坏准则及边界条件求解 。各研究者获得的解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问题所涉及的变形程度和本构关系的选择上 。本构关系(含塑性阶段流动法则)的选择是CEM的关键,随土力学理论及计算方法的发展,从简单到考虑土的许多复杂性质,主要有多个模型 。
CEM的主要优点在于:采用柱穴扩张或球穴扩张,把探头贯入的三维问题简化模拟成平面应变和球对称问题;应力、应变和位移仅是径向坐标变量r的函数,边界条件极简单,采用数值方法可以纳入各种土本构模型,并可以考虑土的许多复杂性质 。它在得到孔压和考虑在高压缩性土中贯入时,明显比BCT具有优势 。可以看出,CEM的思路源于把探头贯入看作是锥面的连续扩张,并近似用柱面或球面扩张来替代,大大简化了边界条件 。
CEM的主要缺点在于:①很明显,在固定位置的孔穴扩张不能模拟垂直向贯入的以下两个重要特征:a.土体变形与垂向坐标有关 。特别是柱扩不能模拟此点,它得到的位移都在水平面内,而球扩也不能说明位移反向的情况 。b.稳定贯入的连续性 。因为CEM描述的总是在一个固定位置的扩孔 。因此,甚至在最简单的均质各向同性土中,CEM也不能正确模拟贯入时土中各单元的变形过程(应变路径) 。②目前的CEM方法,没有考虑到贯入速率的影响,尽管它对Δu(超孔压)和qc的影响是存在的 。
3.应变路径法
应变路径法(strain pathmethods,简称SPM)是由Baligh领导的小组经过10多年的研究,于1985年正式提出的 。SPM旨在为合理解释和预估桩的贯入、静力触探、取土器取土等深层岩土工程问题(相对浅基而言)提供一套集成化、系统化的分析方法 。
(1)SPM的基本思想
通过观察探头在饱和软粘土中的不排水贯入,Baligh(1975年)假设,由于深贯入过程中存在严格的运动限制(上覆压力大,探头周围土体在高应力水平下深度重塑、强制性流动及不排水条件下土体不可压缩等),探头周围土体的应变受土的抗剪性质影响很小,于是,Baligh称该类问题是由应变控制的(strain controlled) 。后来的理论和试验也证实了这一假设 。
因此,用相对简单的土性(如各向同性)来估算贯入引起的变形和应变差,在预期合理的范围内 。再利用估算的应变,采用符合实际情形的本构模型条件,就可以计算出近似的应力和孔压 。
对于轴对称探头在饱和粘性土中的准静力贯入,忽略粘性、惯性效应,可将这类由不排水剪切造成的塑性破坏,看作是定向流动问题,即视探头为静止不动,土颗粒沿探头周围分布的流线向探头贯入的反方向流动,不同流线上每个单元的变形、应变、应力和孔压可用一些步骤求出 。
(2)SPM对贯入问题的模拟
SPM对稳定贯入问题的模拟的关键在于正确预估应变场 。目前,都是将土体视为无粘性不可压缩流体,通过求解土颗粒绕流探头来估计应变场 。这可分两种情况,即:探头以速度为u(一般2cm/s)在静止流体中运动;或速度为u的无穷远均匀束流零攻角绕流静止探头 。
解决流体对轴对称体的绕流,有两种方法,即:Bankine法和保角映射法 。该方法的评价如下:
- LCR测试仪是测啥的?与电感测试仪有啥区别?
- 苹果企业测试机什么意思
- 楼板静力荷载试验方案
- 专家手机细菌多对人无害
- 武汉新冠抗原自测试剂盒在哪能买到
- 如何测试家里宽带的网速
- 扭力测试仪功能有那些呢?
- 安全套测试员的工作是干什么
- 高压测试仪都做哪些实验?
- 表面电阻测试仪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