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结合在上海|上戏舞蹈学院, 复苏失传千年的中国传统宫廷舞
来源:《解放日报》,记者:裘雯涵
伴随着古朴的乐声,舞蹈者做出“指麾击刺”的动作,一招一式虽然缓慢,但却显示出一种庄严的仪式感。
2017年,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的大二学生胡尧,就跟着自日本远道而来的舞蹈老师三田德明学习了一周《兰陵王》。这种中国传统雅乐舞蹈起源于北齐,原本是歌颂兰陵王战功而做的男子独舞。唐代以后,《兰陵王》《抛绣球》《献仙桃》等唐宋盛于宫廷的舞蹈在国内渐渐失传,却东传至日本和韩国。
▲日本舞蹈家表演《兰陵王》。
追问中国古典舞的海外身影
“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是上海文教结合专项“高端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机构建设”的试点学院之一。
学院和著名舞蹈学者刘青弋教授成立刘青弋当代舞蹈艺术研究工作室,建立了上海戏剧学院舞蹈研究院。
除此之外,学院还成立组织了不少国内外舞蹈大师工作室和工作项目。以大师工作室作为纽带,学院吸引和聚合国内外最好的舞蹈学术、舞蹈创作资源,培养高水平专业舞蹈表演者和从业者。
比如,为了复建国内的传统舞蹈文化,刘青弋当代舞蹈艺术研究工作室追问中国古典舞的海外身影,将日本舞蹈家三田德明和韩国舞蹈家金英淑请到了舞蹈学院的教室中,给学生们上了一周“复古”的舞蹈课。2018年年初,近百名2015、2016级学生也将有机会在上海和国际的舞台上,演绎千年前的舞蹈。
▲学生和日本老师学习传统雅乐舞蹈《兰陵王》。
2017年,上海国际舞蹈日国际舞蹈学术论坛期间,15场不同形式与内容的国内外舞蹈大师工作坊在学院中轮番上演,让学生们一次性接受多位大师的指导。来自台湾的郑淑姬老师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舞原本就从太极上汲取了不少精神,从禅坐、调整呼吸开始,郑淑姬用太极辅助舞蹈,把学生因练舞而紧绷的身体调整到了更为放松的最佳状态。另外,和内敛的中国舞不同,欧美的舞蹈大师跳舞方式十分外放,类似于舞蹈中的解放天性,这也让学生体会到另一种表演方式。
为舞者提供理论知识的支撑
传统雅乐的慢、国外表演方式的外放、太极和舞蹈的关系…要理解这些,还必须要有理论知识的支撑。学生胡尧表示,他曾经在一个舞团呆过几年,但当时苦于没有理论支撑,他连舞蹈编导的理念也无法理解,更别提对此进行发挥了。也因此,才推动他进入舞蹈学院学习。
“以往,舞蹈建设在中国的学科建设中相对薄弱,舞蹈学院的积累也较为单薄。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学院加强了理论建设,在课程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党总支书记张麟表示。
学习传统雅乐时也是如此,雅乐舞蹈的动作缓慢,但是背后却富含着深意。学生要先向日韩的老师学习背景历史,对传统雅乐舞蹈进行研究之后,才能更好地理解雅乐舞蹈,并进行演出。之后,学院还有可能和舞蹈大师一起,进行传统雅乐舞蹈的剧目创作。
为了让学生走得更远,学院还组建了一支既具有丰富舞台实践经验,又有较强教学能力和创作能力的教师队伍。上海芭蕾舞团和上海歌舞团的在职舞蹈家也作为客座教授,来到学院进行指导。平时,学生们在老师的带教下,要在练舞房里进行民间舞集训、身韵课等专业课,还要到教室中进行音乐分析、动作分析等理论课。
▲上海国际舞蹈日国际舞蹈学术论坛期间举行芭蕾工作坊。
探索演学融合的培养模式
为了将扎实的理论指导与表演实践相结合,学校在进驻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后,和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舞团、上海市舞蹈学校一起,积极探索“课程教学—剧目创作—演出实践”三位一体、演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依托于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学院也将实现舞蹈艺术的学习、排练、演出贯通,舞蹈资源的产、学、研、用贯通等。比如,每年学校都会排演“年度大戏”,进行上海当代舞蹈的创作实践。2017年,大型原创舞剧《万物生》以及《雨夜行》、《祈粒》等十多个原创作品就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的剧场中面向公众,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向观众献上了精彩的演出。
2018年年初,毕业展演季也将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上演,2018届毕业班学生将准备一场毕业演出,全国各个舞蹈单位、学校的负责人都会将目光聚焦在他们身上。表演结束后,学院就将安排学生的面试,这也意味着他们将正式踏上舞台,蜕变成优秀的舞蹈表演人才。
图片由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提供、沈建中 摄
- 糖醋排骨在上海这么出名,正宗的糖醋排骨怎么做?
- 上海一女教授说破:股市万一遇见“内盘外盘”试盘,百分百是大牛
- 上海一女博士总算把:“20日均线选股”说明白了,学会股市如提款
- 上海一5岁男童家中坠亡 家属看护不可轻视[图]
- 【全力保障】上海移动网优项目春节前圆满上线
- 看热闹!2018年上海预开楼盘及价格大全,看看你家旁边的房价是多
- 【贺新春】上海勇周: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狗年
- 【贺新春】上海今昌:祝大家新年里生活平平安安,工作顺顺利利!
- 上海滩真正的老大是谁 许文强的原型是谁
- 凌晨4点多开排 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客流破6.5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