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的网贷新赛点:看好业务型平台

2018的网贷新赛点:看好业务型平台



文/麦芽糖



隐约觉得,迈入2018年网贷的生存模式将发生改变:业务型平台将逐渐冒出头来,PK掉背景型平台、资本运作续命型平台



01



什么是业务型平台?

必须要解释一下的是:业务型平台并非一定意味着平台背景弱,而是相比较着背景,平台的业务能力更出色亮眼。

说这个结论,恐怕很多人难以认同。



但2018政策落地,给民营平台留有合规备案口子及开年行业里的某些微妙改变让个人更加坚持这个观点。相信2018年,会有背景弱势,但业务强势的平台在可投性上会大大胜出。

什么是背景型平台?

如果你对一家平台的可投性判断,已经到达:有其老爹撑着,根本不用看它做的到底是什么业务,或者业务有瑕疵没问题。这基本就能叫“背景型”平台。

前者,比如背靠平安的陆金所,投资的人很多,但恐怕知道陆金所是什么资产业务的没几个。



后一类,比如背靠联想的翼龙贷;业务上的瑕疵,甚至有明显的自融,也认为可以容忍。

比如背靠海航集团、近期却出现逾期的“聚宝匯”。这家平台,一直比较明显的自融,将平台资金输送到海航系子公司。



很多投资人并不以为然,认为逾期事儿也不大,相信的就是海航这位“老爹”足够强的“兜底能力”。

但麦芽个人对此,还是颇存疑虑的。

海航的确实力不俗,世界500强,旗下有11家上市公司。拔根毛都比人家腿粗。



背景实力这么强大,旗下平台还能够逾期,现金流紧张到什么程度?

想想乐视债务危机之前,不也是一家实力非常强大的公司?

因此,一律有背景公司融资工具嫌疑的平台,麦芽基本是不碰的。



并非说一定危机,或者难过合规关。而是就收益与风险讲,太过失衡。平台要去成就老爹实业帝国梦,投资人没必要做陪跑者

02



第二点是以做资本运作折腾或者靠爹的平台,将更多转向业务,才可能真正生存

过去一年“上市公司”背景:停业、转型,甚至出现问题的平台数量,明显多起来:有提现困难,甚至跑路的平台。

这种并非股权关系上毫无根据的“造假”,而是上市背景壳子买卖,或者上市公司以自身上市背景壳子做利益交换,获取P2P平台资金。

这种恐怕远比我们想象得多。



典型的是上市公司背景却暴雷的合拍贷。连连亏损的上市公司运盛医疗以10%的股权换取了合拍贷资金通道。



直到合拍贷暴雷之后,发现合拍贷里有大量的借款标与运盛有关。

而合拍贷背景里的股权占比30%的“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开发总公司”更是早已经被曝出标价买卖的“国资”背景壳子。



背景“运作”得如此强,但仍难免倒台。

当然目前为止,有确凿股权关系链的上市公司背景平台,出风险的比例还比较少。所以,不必过多解读。

只是:麦芽曾在2015年关注过的一家平台财加,赫然出现在“停业、问题上市公司背景平台”列表里,仍然有些惊心。

这家平台在2015年9月,一家名为太平洋实业的香港上市公司收购其96%的股权。名为控股,更多是将上市公司主业替换成财加的互联网金融业务。被认为是借壳上市“香港主板第一股”。

一时风光无二。如今也悄然停业



03

对于这,麦芽想说的是:

这种依靠资本运作,谋求平台生存的法子恐怕要逐渐退出市场。平台之间的竞争,将会呈现最本质、最原始核心的部分竞争,那就是资产与业务。

而没有业务能力,资本运作再大发恐怕也救不了自己。

早期的网贷,没法谈盈利;甚至没法谈业务能力优劣。

1)是网贷早期高息,是众多网贷先行者必须要付出的投资者培育成本。



2)是网贷早期无规则发展,法无禁止即可为。只要能活着,发展手段次一点可以容忍。

因此,平台有多元的生存能力。



3)另外P2P业务天然比银行信贷用户更次,资金成本却更高。让人相信平台早期凭借业务就能“延年益寿”,多半都是不信的

因此,这让很多行业投资人,评判平台都以“背景”为王。看平台的兜底,更有利于投资安全性。

进入2018年后,网贷行业规则基本形成,资本的进入也基本明朗化。因此,平台越轨操作的空间越来越少。



背景仍然是要看的因素,只不过平台

背景基本定型。平

台凭干爹赛跑,将更多

平台最根本盈利点的竞争——资产业务的赛跑。



不知觉,写得好晚。晚安啦。撒欢回来还有点不适应2018的网贷新赛点:看好业务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