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所怎么了?



陆金所怎么了?

一.

今天打开手机,发现我家十三幺出去溜达一趟,给我带了仨明信片回来,其一就是头图。

 

这画风,宝宝表示看不懂,我家十三幺是得了孤独症吧??

 

然而,跟獐子岛任性的扇贝一比,《旅行青蛙》算啥呀。毕竟扇贝更任性,

带着7个亿的身家,说跑就跑了。

 

昨天说好的,今天就简单唠唠这事。

 

獐子岛是一片海域,獐子岛集团则拥有着这片海域的使用权,主营水产养殖加工。

 

集团在年末盘点存量时,竟然发现部分海域底播虾扇贝存货异常。也就是说,扇贝们不见了。

 

公司表示,可能对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计提跌价准备或核销处理。

 

这就直接导致,公司17年业绩亏损5.3亿至7.2亿。血亏。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獐子岛扇贝第一次离家出走了,

14年的时候就出现过类似乌龙

。然而半年后,公司又宣称扇贝一切正常,不存在减值风险。

 

嗯我信了,獐子岛的扇贝恐怕是一只经常往返旅行的扇贝,就是不知道能否像我的蛙一样,给股东们带明信片回来。

 

集团上市这些年的盈利,因为这波巨亏一夜回到解放前。

上市12年,赚的还没有亏的多。

 

面对惨淡业绩,集团方做出的回应是,公司股票于1月31日起停牌,将不晚于2月5日披露盘点后复牌。

 

上次扇贝出走,

股价两个月跌了35%左右。

如今持有獐子岛的股民们,讲道理心很慌。

 

二.

扇贝的事,就是这样。

 

夜深人静,搞点事情,再来聊聊P2P。

 

陆金所再一次卷入舆论风口。陆金所怎么了?

原因是,平台在调整借款利率后,

压缩了加杠杆套利投资人的利差空间

,基本没法继续玩。于是投资人不干了,把陆金所给告了。来人啊,店大欺客啊。

 

个中缘由,我举个通俗的栗子。

比如你从银行借一笔利息5个点的贷款,然后去投某利息10个点的产品,净赚5个点。这就是最简单的利用了套利。



放在P2P里,也是类似的操作。比如你在陆金所买了5万块一年期的理财产品,然后拿着这笔债权在平台做质押融资,大多以短期为主。最多能贷出80%,也就是4万块。

借到钱后,继续拿来买理财产品,然后继续贷。

就这么买买买,投标,周而复始。



到最后,你会发现你的原始本金只有5万块,却可以变成10万、20万,

等于撬动了4倍的杠杆。

这就是利用了杠杆套利。





套路就是这样。投资人买入高息债权,然后去做质押融资,通常如果有2个点的利差空间的话,

通过反复质押

就能加上4倍的杠杆。



陆金所的牌子摆在这,安全系数不用担心。因此在满杠杆的作用下,投资人获利相当可观。

 

不用眼热,因为一般投资人还真的玩不转。因其叠加了多倍杠杆,存在期限错配,操作难度非常之大。

对投资人要求相当高,需要足够敏锐,对平台规则、市场环境、各种投资操作都烂熟于心,玩法经不起断环。

 

如今,平台迎合近期监管去杠杆的要求,

下调额度系数,下掉净值标,上调借款利率,

杠杆利润大打折扣。

 

再加上手续费、信息服务费,以后再想这么操作获利几乎不可能。以前吃肉,变得只能喝汤。如今连汤也喝不起,只能凑合凑合汤底,自然要闹。

 

监管要求平台取消净值标,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是利好,减轻平台由于高杠杆,而导致系统性风险的可能。

 

平安老爹是很靠谱,但从监管角度看,合情合理;从商业角度出发,也算是无可厚非。

 

三.

如今大多数平台都忙于合规,备案。但凡有点风吹草动,都会被过度解读。

 

首批入场的名单,是大家最关心的。相对来说,大平台对资产端、资金端的把控相对占优势;小平台由于体量不大,更易调头整改,迎合监管。

 

据我所知,

深圳北京上海总体比较严,尤其广东省,

网贷备案细则相当抠细节,模棱两可的字眼都被划掉了。

 

就像外部合作机构这一条,合作模式,必须以法律意见书形式落实锤。上海也有相关要求,但没有广东这么仔细。

 

总而言之,备案压力有,但无需过分夸大,过度担忧。

无缘首批备案不代表最终无法备案,无法备案也不代表平台会暴雷。

 

相反,即便通过备案,也不意味着首批名单里就可以随意挑,随意选,全场可投,闭眼可投。银行存管就是一个先例。

 

现阶段我们能做的其实并不多,有条件的可以线下实地去考察平台,关注备案进度。平台之间的竞争,也将慢慢还原到最初最核心的竞争。

资产和业务。

 

拼爹不吃香了,如今是各凭真本事的3.0时代,潮水褪去,平台少点套路多点真诚。



就这样,大家随手点赞,周末愉快。

陆金所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