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港上市潮为什么说来就来了?
自2017年开启的新一波中国科技上市热潮,美股不再独领风骚,港股不但没有掉队,反而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而今更甚。小米、快手、陆金所、平安好医生、猎聘、猫眼、映客、微医……在这个岁末年初,互联网公司赴港上市的传闻一波接一波。有业内人言称:2017年IPO主要在美国,2018年会在香港。
而近日香港交易所再迎利好消息,香港交易所允许IPO定价低于报价区间,最低低于定价区间10%。香港交易所2日晚间公告,容许首次公开招股选择灵活定价,目的是让相关的新上市申请人,在万一其后股份发售定价低于招股章程所披露的指示性发售价或价格范围时,仍可如期继续首次公开招股,而毋须因触动撤回机制而招致额外成本及延误。根据规定,上市申请人可在毋须触发撤回机制的情况下,将首次公开招股的最终发售价定于不低于招股章程所披露的指示性发售价或指示性发售价范围(范围的上下限须在30%以内)下限的10%。规定以试行形式推出,于推出12个月后检讨。
新规发行后,港股IPO公司招股将会更加灵活,让相关的新上市申请人,在万一其后股份发售定价低于招股章程所披露的指示性发售价或价格范围时,仍可如期继续首次公开招股,而毋须因触动撤回机制而招致额外成本及延误。减少新公司在港股上市的难度,提高港股融资能力和灵活性。
赴港上市潮流已蔓延至有着“非A股不上”的传统本土机构,而随着A股IPO审核严把入口关已成为常态,港股更加有望迎来新的一轮内地企业集体赴港上市,触发新一轮赴港上市热潮!
自新一届发审委2017年10月上任以来,IPO审核严把入口关已成为常态。据统计,在这15周里,一共有133家IPO过会,其中被否决56家,4家暂缓表决,6家取消审核,67家通过,IPO被否率为42%,相比上一届发审委2017年总体约20%的否决率,增长1倍。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如此的转折,略显突然。沉沦之后,港股意图又将获得怎样的逆袭?港股的新经济化,又是否能真正促发中国的战略新兴板?
2017年12月15日,港交所宣布了“三十年来最重大改革”。这一改革将使港交所接受同股不同权企业上市,并允许未盈利或者没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接连发声称,2018年将成为香港资本市场的转折年和启动年。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上市规则改革更似一强有力的催化剂。实际早在改革之前,赴港上市潮已渐成型。2017年赴港上市的众安保险、阅文集团,2016年上市的美图科技,无疑都是国内的优秀科技创业公司代表。
投中CVSource数据显示,仅2017年,有11家VC/PE投资的公司完成赴港上市。易鑫、阅文、众安在线等。
在这一切看似夸张的对比之下,或许港股正在经历一场深刻重构。2017年雷军曾在微博上晒出一张图,对比十年间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变迁。
四位首富的港股故事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全球资本市场上,苹果、谷歌等科技巨头已经全面取代了过去的石油等传统行业巨头们的地位。这是不可逆的历史趋势,但港股在这一大潮中却长期落伍,科技股仅有腾讯一枝独秀。
如今,同样的改变或许正在港股发生。
先把目光稍稍放宽,关注一下已经从港股撤退的王健林。2018年1月29日,万达集团宣布由腾讯、苏宁、京东、融创等组成的投资方将向万达商业投资约340亿元人民币。不过这笔资金进不了王首富之手,而是用于解决万达商业从香港退市时留下的“后遗症”。万达商业2016年的私有化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万达集团向参与私有化的投资者承诺将在两年内完成A股上市,否则将按10%或12%的年化收益率回购股份。
王健林不是唯一一位苦心积虑也要离开港股的首富,相比之下许首富的恒大地产回A之路甚至更加曲折,“壳”都买了好几个。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私有化的潮流仍在持续,房企中碧桂园、雅居乐亦有私有化的传言流出。
私有化潮的首要原因,当然是持续低迷的港股让内地企业家们日渐累积的不满。王健林在央视《对话》节目中曾直言,万达商业的价值被严重低估,市值还低于净资产,让万达无法忍受。
但事情要对比来看。另两位首富马化腾、马云近期却与港股打得火热。过去三个月内,已经有三家“腾讯系”公司登陆港股,其中包括创造了2000倍市盈率神话的阅文集团。马云在港股布局目前虽不如马化腾之深,但也公开表示“考虑让阿里的公司在香港上市”。
一面是王健林、许家印等地产首富的撤退,另一面是马化腾、马云等科技首富的进击,港股正在“偷天换日”。
从李嘉诚到“双马”
2018年1月15日,希玛眼科上市,股价目前已经翻倍,市盈率超过250倍。希玛眼科的业绩增长远称不上“爆发性”,最近三年营收的复合增长率不到30%。希玛眼科能够取得高市值,被解读为与获得了马化腾的投资有直接的关系。
“马化腾概念股”在香港已经不是新鲜事。2017年11月腾讯控股的阅文集团在香港上市,获400多倍超额认购,盛况堪比A股的打新。阅文上市首日涨幅达86%,市盈率超过2000倍。《财富》的报道中援引投资者的话称:“人们期望阅文能成为第二个腾讯,以弥补他们错过腾讯的损失。”
在阅文之后上市的易鑫集团场面同样火爆,这家互联网车贷平台获136倍超额认购,不用说它也是腾讯投资的。
无论港股如何低迷,腾讯的股价似乎从未受到过影响。腾讯(1月31日)的市值达5600亿美元,市盈率94倍。而纽交所上市的阿里巴巴市值5200亿美元,市盈率57倍。在港股的市值排行榜上腾讯则一枝独秀,几乎是第二集团的各中字头央企的两倍。
目前腾讯的市值占港股总市值的11%,如果再加上阅文、易鑫、希玛眼科等近期上市的“腾讯系公司”,市值占比将达到16%。上一个达成如此成就的人是李嘉诚。2010 年李嘉诚家族控制的企业总市值占港交所15%,其中旗舰公司长江实业占总市值4%。在那之后,李嘉诚做了一系列的资产出售、分拆、重组,对港股的影响力已远不如当年。
无怪乎香港人开起了这样的玩笑:香港不姓李,改姓马了!港股的投资者把马化腾当成接替李嘉诚的大概念也就显得顺理成章。
不过,这里的“马”在未来可能还要包括马云。尽管这段时间马化腾在港股独领风骚,但香港各界向马云抛出的橄榄枝却是最多的。2018年1月8日,特首林郑月娥明确喊话:“希望阿里巴巴能回到香港上市。”
马云对港股的青睐有目共睹。在阿里巴巴已经于纽交所上市之后,马云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依然坦承:之所以来美国,是因为被香港拒绝了。而面对香港的示好,马云的回应也称得上积极。马云表示,近期不考虑阿里巴巴回香港上市,但是会“认真考虑”阿里旗下的公司赴港上市。
而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无疑就是有望成为中国前五大科技公司的蚂蚁金服。关于蚂蚁金服的上市,虽然外界传闻越来越盛,阿里巴巴方面却一直态度谨慎。在2017年底的阿里巴巴合伙人大会上,马云上台就说:“今天我们不是来宣布上市的,因为蚂蚁金服确实今天还没有到考虑上市的时候。”在最近的达沃斯论坛上,马云再次确认,蚂蚁金服一年半或更短时间内无上市打算。
不过,2016年11月1日蚂蚁金服在香港召开的全球化发布会上马云曾表示,香港必须改革上市规则,才会考虑蚂蚁金服赴港上市。而现在上市规则改革即将完成,马云是不是可以考虑蚂蚁金服赴港上市了呢?
当然也没必要眼光只盯着蚂蚁金服,阿里旗下有分拆上市预期的公司何其多,高德、UC、阿里云乃至菜鸟网络均值得期待。目前阿里巴巴在港上市的子公司已有两家,分别是阿里影业和阿里健康。
港股的新经济化 促发中国的战新板?
根据港交所2017年发布的咨询文件的统计,香港市场总值有44%是地产和金融企业。香港的投资者传统上被认为较保守,过于偏爱蓝筹股,对科创型公司则没那么友好。腾讯在港股近乎垄断的地位也侧面反映出港股科技板块的薄弱。
港交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巴曙松在最近一次演讲中表示:“香港市场的投资风格一直过于稳健,大家非常看重稳定的现金流,新经济板块好歹还有一个腾讯,除此之外,整个新经济的市值占比都不高。”
2007~2017年上市的新经济公司比例(按市值计)
前述统计文件还统计了过去10年上市的公司中新经济公司的市值占比。纳斯达克、纽交所、伦敦交易所和深交所这一比例分别是60%、47%、14%和12%,而港交所仅为3%。
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表示,未来港交所上市的公司将主要是内地的新经济公司,完成上市规则改革,为新经济公司上市铺路,是2018年的“头号任务”。可见港交所下的决心之大由此可见。目前来看,港股的“新经济化”前景乐观。
如果港交所没有失去阿里巴巴,按后者现在的市值计算,3%的新经济公司占比将会变成14%。错过了初一,港交所不愿意再错过十五。1月19日,有媒体曝出小米已经召开上市启动会,最有可能的上市地点是香港。有消息称,雷军于2017年11月份与投行接触时提出了2000亿美元估值的目标。无论这一估值能否实现,小米成为腾讯和阿里之后的市值第三大科技公司应无悬念。而港交所若果真拿下小米,将坐拥中国第一大和第三大科技公司,无疑将一扫失去阿里巴巴之后的颓势。
回到开头提及的“中国战新板可能在香港出现”的观点。这一说法并非没有道理。作为老牌的资本市场,治理规范、限制较少的港股在承接中国新经济公司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尤其是对VC/PE机构来说,港股的上市周期短,锁定期只有半年,并且过了锁定期之后减持没有任何限制,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优势。
在IPO的门槛方面,总体而言港股介于A股和美股之间。美图、阅文等无法满足A股硬性指标要求的企业,均能够在港股顺利上市。
港股上市的规模门槛(四项满足其一即可):
I. 盈利测试
II.收入/现金流/市值测试
III. 收入/市值测试
IV. 生物科技公司特别测试(尚未落地)
盈利
前两年港币3000万,最近一年港币2000万
无要求
无要求
无要求
市值
无要求
港币20亿
港币40亿
港币15亿
收入
无要求
最近一年港币5亿
最近一年港币5亿
无要求
现金流
无要求
三年正现金流港币1亿
无要求
无要求
港股IPO的审核近年来有加强实质审核的趋势,上市委(相当于A股的发审委)关注的问题也越来越细。不过与A股相比,港股IPO依然宽松的多。
一位港股IPO的资深律师告诉投中网,曾成功服务过一家关联交易占总收入90%的公司完成IPO。这样的公司在A股不可能通过审核,但在港股,只要能够合理的说明未来将采取措施降低关联交易,哪怕每年只降低1~2%,上市委也是能够接受的。
在战略新兴板未被搁置之前,国内的VC/PE机构投资过一批希望能上战略新兴板的项目。它们后来很受伤,而港股可能会是下一个答案。据上海证券报的报道,上海选定过首批四家企业作为首批挂牌企业,它们是蚂蚁金服、大众点评、爱奇艺和中国商飞。其中蚂蚁金服、爱奇艺均有过登陆港股的传言。
来源:投中网
陶辉东 ,有改动!
- 老板:为什么普工拿4500工资年后还那么多人辞职呢?原因很扎心!
- 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国王,为什么李世民死了要下地狱,他却不用
- 农村合作医疗普及那么久以来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农民不参保?
- 为什么德国士兵要用毒气来杀害犹太人?真相让人感到心酸
- 为什么日本人这么喜欢切腹自尽?原来这才是背后真正的原因
- 快来看看:春节上市的新鲜葡萄是如何种出来的?
- 横扫世界的朝代为什么会迅速灭亡?这个朝代究竟有多腐败
- 三分熟和七分熟牛排相遇,你知道它们为什么不打招呼吗?
- 慈禧太后为什么越老越风*骚?
- 为什么说祝聃这一箭,从此让天下主周朝由神变成了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