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锄头到手机,手茧见证了四代生产力工具的迭代( 二 )
我攥着手中的笔,奋笔疾书。由于想快点结束作业的煎熬,我不自主地加大了握笔的力度,两个小时下来,中指第一指关节陷下去了一块,顺着笔的轮廓,形成了一个圆弧,还有点红,却一点都不痛,茧已经起好厚了。
中指指关节上的茧,可能是城里长大的孩子人生中留下的第一个劳动的印记。
笔,就是我们第一个生产力工具,写作业需要它。在电脑还未普及的时代,我们的父母写文章需要它。还保留着手写习惯的贾平凹,同样需要它。
记得小时候练字,握笔的姿势就得训练一个星期。每天捏住钢笔,再写上十页字帖。整个手都快僵了。还有单词听写没通过,被老师罚抄写 200 遍的时候,让人想哭又想笑,等写完的时候,中指指关节又红又痛。
- “跳脱”苹果 国产手机联手供应链厂商开启“冒险游戏”
- "免费试用"不免费… 手机APP自动续费套路是这样玩的
- 环卫工丢手机 众网友接力寻找
- 关爱“手机奴” 各国都出了哪些招?
- 手机QQ扫百元大钞可看反假币AR视频
- 带个手机就能走遍中国 外国人眼中的移动支付时代
- 女子手机放车顶被颠掉 为这理由悬赏万元找手机
- 手机“陪睡”恐怕是恶性肿瘤的最危险因素!仅次于白血病!手机真
- 报告:未成年人触网呈低龄化 超六成小学生有手机
- 是要“上天”?大巴司机开车吃饭、玩手机!视频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