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世界的核心,千年古都洛阳,如今为何变成了三线城市?( 八 )

根据杨衒之在《洛阳伽蓝记》中记载,“京师东西四十里,南北十五里”,洛阳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大城市,从规模上看,甚至超越南朝的都城建康。如果杨衒之不是刻意自我吹捧的话,那么其书中记载的南梁使臣陈庆之的赞叹,可以被当做这座魏帝国京城辉煌盛景的写照:“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则。”这座宏伟都城的成立,终于成了北魏皇帝想当中华君主的目标。

如果仔细考察洛阳作为都城的历史,就会发现,这座经常以辉煌壮丽形象示人的都城,其实是最不适合作为都城的地方。以形胜来讲,它不如长安拥戴山河,在大运河修建之前,交通运输也不能说绝对的方便,自周至汉的千百年间,已经耗尽了这座城市的地利。选择定都洛阳,意味着必须用全国的力量去供养这座都城的体面,这是一个倾全国之力的面子工程,而沉溺于其中的繁华,又会使人忘却远方的忧患,它更适合作为一个升平年代粉饰太平的副都,而不适合作为一个总领天下的首都,特别是一个外有南北强敌窥伺、内有忧患的帝国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