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重大突破:世界首例长寿基因编辑猴模型在中科院诞生( 三 )

【代表性科研成果】(1)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阐明儿童早衰症患者血管细胞退行的分子机理(Nature 2011);(2)利用HDAdV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实现儿童早衰症患者iPSC中致病突变基因的靶向矫正(Cell Stem Cell 2011);(3)利用全基因组测序证明HDAdV和TALEN两种基因靶向矫正工具的安全性,并发展高效的基因编辑/矫正工具telHDAdV(Cell Stem Cell 2014);(4)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人成年早衰症干细胞模型,揭示异染色质高级结构失序在人类衰老中的驱动作用(Science 2015);(5)揭示长寿基因SIRT6通过激活NRF2调节人干细胞衰老和稳态的新机制(Cell Res 2016);(6)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帕金森病的人类多能干细胞模型,揭示帕金森病的神经干细胞病变,发现干预帕金森病神经干细胞表型的候选化合物(Nature 2012);(7)产生范可尼贫血症iPSC,利用基因编辑实现其致病基因靶向矫正,筛得改善范可尼贫血症造血前体细胞活力的候选化合物(Nat Commun 2014);(8)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发展人类神经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模型,筛得可精准杀伤PTEN缺失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的候选化合物(Nat Commun 2015);(9)利用基因编辑建立儿童早衰症干细胞研究体系,揭示FDA批准的NRF2激动剂奥替普拉可抑制儿童早衰症干细胞的加速衰老(Cell 2016);(10)发展染色质三维动态成像工具TTALE,揭示核仁区rDNA重复序列的减损是人类衰老的新型分子标记物(Cell Res 2017);(11)在渐冻人ipsC中实现SOD1和FUS基因的靶向矫正,揭示渐冻人运动神经元退行的早期分子标记物(Protein Cell 2017);(12)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实现人类干细胞的遗传增强,获得同时抵抗细胞衰老、外界应激及瘤性转化的优质干细胞(Cell Res 2017);(13)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产生内质网应激转录因子ATF6敲除的人干细胞,揭示ATF6在多细胞器稳态维持和人干细胞衰老中的关键作用(Cell Discovery 2018);(14)利用基因编辑产生增强型儿童早衰症干细胞,揭示不同类型人类早衰症干细胞衰老的动力学差异(Protein Cell 2018);(15)利用人类早衰症干细胞模型对天然化合物进行通量筛选,首次揭示槲皮素对人类干细胞的衰老保护作用(Protein Cell 2018);(16)利用CRISPR/Cas8产生首例SIRT6全身敲除猴模型,揭示灵长类和啮齿类动物在发育和衰老调节通路方面的差异(Nature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