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P2P平台,才是真正的“安全”?

什么样的P2P平台,才是真正的“安全”?

01

假期过去一半,米虫叁表示在老家过得极是舒服。前两年国庆都往外跑,今年安心回老家陪父母。

闲扯下最近。昨天跟表哥去他刚买的新房看了一眼,虽然是在小镇,但环境配套都很高大上,可以跟深圳某些高端住宅区媲美了,关键是每平才5k多点……

在一线打拼,薪水和能力绝对成正比,跟舒服成反比。偶尔也会很想放弃,然后用忙碌忘记。苦逼是真的,实现梦想的快感也是真的。

唠完嗑,说回正题。

如今,大众的理财投资观普遍都在升级,连我妈都知道闲钱可以放余额宝。所以门槛低,回报尚可的P2P,成了很多人的首选。

而平台的保障方式,曾经跟银行存管一样,被神化过头。

常见的有三种:风险准备金、保险公司、担保公司。

今天先开门见山,给出观点:咱们不能按照保障方式,来套路平台。

翻译一下就是:看平台保障方式来判断平台,不能采取非黑即白的方式。

02

相对于背景雄厚,靠兜底能力说话的平台,其实这些都不管用。

比如陆金所,平台本身有金融机构背景,它就没有风险准备金,可是你能说它不安全吗?

那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保障方式来参考?

答曰:不能通过背景来判断平台是否OK时,可以用。

打个比方,比如一个既没规模,又没背景,没实力的平台,如果连这笔真真实实的资金都没有,怎么让投资人相信自己的资金是安全的?

如果平台在银行有真实存在这么一笔钱,我们也要看它披露的真实性。

如果每个月,都能看到银行提供的风险准备金存管报告额度,那这笔钱大概率是存在的。

退一万步讲,即便平台垮了,那至少还有这笔钱来兑付。

03

除了风险准备金,这两年,保险公司也逐渐成为网贷平台“增信”的新宠。

因为保险公司的牌照一般都很难拿,但凡有牌照的,大多很珍惜翻牌子的机会,不会瞎担保。

一般保险公司参与投保的,有四种险:

账户安全险。用户在充值、提现时钱被盗转了,保险公司会承担损失。

人身安全险。实际上是针对借款人的人寿保险,当借款人发生危险还不了钱,保险公司才会赔付。

财产安全险。保的是借款期间,抵押物的安全。

履约保证险。借款人到期不还钱,保险公司就会把本息兑付给你。

而这种履约险,要么增加的是平台运营成本,要么是增加的借款人借款成本。

本质上来说,其实是对风险的一种转嫁。真正履行起来,还有很多条件要去参考。

比如小赢理财,就跟马云爸爸入股的众安保险签约了履约险,给平台中“众安保险”理财专区的产品提供本息保障。

保险公司会给平台做保障,肯定也是互相交底后,知道平台的坏账率很低,才会有这样的深度合作。

因此这样的履约险,才是可以参考的。

04

担保公司,通过引进第三方来分散风险。

最常见的是花钱找担保,这种很容易。要么是借款人自己去找担保人,要么是平台拿自己的实业或担保公司来做担保。但这种水分就很大,没什么参考性。

如果担保公司本身就很弱,没啥实力,也是没卵用的。

比如当年的e租宝,号称三家担保公司担保。经查,全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还都跟e租宝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十亿级项目,这些公司有没有十分之一的实力都难说。还涉嫌关联。担而不保,就只是个噱头。

还有一种可能是,如果一个平台很新,但它原来是做民间金融的,本身就有一个非常有实力的担保公司。

那么即便是他自担自保,他也完全有能力兜底。所以要区别来看,这也是一个可参考的方面。

如果平台选择采取这种第三方担保,且又跟自身关联的话,就要看它有没有这个兜底的本事了。

看盘子铺的有多大,再看平台做的金融链里,到底有没有这么强大的实力来消化这么大的风险。

担保担保,也不是说有担就有保的。

05

说白了,人们之所以信任这些保障方式,是因为虽然它们不是平台绝对安全的凭据,但却可以作为参考,来衡量平台的安全度。

但参考只是参考。作为参考就好,不要拿来做用脚投票的工具。

目前碍于监管,有些平台切掉了所有的保障方式。那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看平台本身背景和品牌信誉度了。

真正良心谋发展,而不是圈一波钱跑路的平台,在所有措施撤下后,走的往往是暗兜底的方式。

归根究底,有保障方式的,不一定安全。没有这些措施的,也不一定意味着不安全。

而平台安不安全,还是得看兜底能力怎么样。

咱们拒绝雾里看花,力求还原真切。拒绝瞎忽悠,多涨姿势少吃瓜!

十一继续浪去啦~

往期文章:

买房,最怕银行突然的关心!

银行存管神话破灭?还有什么值得我们相信呢?

我读书多不骗你:P2P有“爹”比没有好得多!

P2P平台上线“假”存管,是在搞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