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不自知的财富 | HBS校友分享

十一假期过了,该玩的该休息的也都做了,是时候可以做一个简单的盘点了。

这篇旧文,转自HBS校友Fay(公众号:Fay的二次学习日记)。在这篇,她拿自己作为案例,分析了自己打动商学院的几个原因:机会、中国、百度、所谓“屌丝背景”。

正在写Essay的大家,也可以做同样的思考,放眼全球,你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有趣的是,每年哈佛商学院刚开学的一个月,学校里的大部分人都在“窃窃私语”同一个话题:Am I the admission’s mistake(我大概是被招生办老师手一抖不小心放进来的吧)?不用说,我也曾不止一次地这么问过自己。

而对这种“新生恐惧症”再熟悉不过的校方则在新生活动上鼓励我们:“我们的招生办是最靠谱的。而且我们生源大把大把的,招生办说我们哪怕再招1000个学生也不会降低质量。所以你们别瞎操心了,该干嘛干嘛去。”

听完这话我明白了,相比那1000个申请者,我显然是占了便宜的。至于是怎么占的便宜呢?琢磨了一年后我是这么认为的。

一、机会

首先,身边的同学们虽然性格和背景各异,却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就是简历上总有些拿得出手的“故事”。这个从开头一抓一把的各种牛人中也可见一斑。

由此推测,“成就”大概是软素质的第一条基本线。简而言之,就是你做成过什么事儿?

那么像敝人这种跟别人比起来智商情商都不占优的,如何得幸被摆在一条线上呢?其实很简单,因为在”机会“这一点上实在太占便宜了。

先跟美国同学(占70%)来比一比:过去十年,美国GDP平均增长率1.8%,中国平均GDP增长率10.2%。全世界排名Top 100的大学中,美国46个,中国2个。美国2009年的本科毕业生一千多万,中国2013年的本科毕业生才不到700万。

列举这组数据是想说:作为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小盆友,你觉得中国机会大还是美国机会大?想都不用想,发展快,人才储备少的中国,提供给有志向上的年轻人的舞台要大太多了。

更幸运的是,大四那年我晃悠着过了条马路去中关村的一家叫百度的公司实习,做一个少有人知道是干啥的“产品助理”的岗位,拿不高的起薪,只因为这个团队和这个行业让我着迷,就义无反顾地留了下来。

没想到这一来竟一头撞进了中国发展最迅猛,也是最愿意给年轻人机会,最凭实力说话的行业、公司和团队。五六载下来,经历的成长,和被赋予的责任,让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Btw,如果你觉得我说“最”是带个人感情色彩的偏见——那……简直是一定的嘛,呵呵)

开学后一次恰好有机会跟当初的面试官(HBS的面试官都来自招生办)聊天。她说,We don’t see this kind of achievement very often(我们很少在申请者中看到这样的工作成就)。

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部分MBA申请者的在这个阶段还处于职业早期,尤其是在美国这种比较成熟的商业社会,此时典型的职业成就属于“明星球员”型——被很好的球队选中,在团队中打好自己的位置,散发出光芒。而我却已经幸运的拥有了基于数亿用户的大舞台,有幸带着小伙伴们一起经历各种狠狠的摔倒和畅快的胜利

还有两次,学校的career coach们看着我的简历分别跟我说,“如果你是在Google,你绝不可能在22岁的时候有机会做这些事”,“你在百度得到的责任之大简直太不可思议了”。那可不。所以说我占便宜呢。

二、在这里,我就是中国

由于HBS的课堂教学model是全靠Case讨论,每个同学在讨论中的贡献(专业知识,及不同背景带来的不同经历和思路)对教育质量至关重要。

于是,我感觉在第一道基本线过了之后,招生办就是在从各种拐弯抹角或者直截了当地想要搞清楚,What can you bring to the classroom(你能为我们的课堂带来什么)?

至于我自己,是在面试中被直接问了这个问题的。当初我怎么回答的已经记得不太清了。一年下来倒是觉得其实挺明显的。我身上有两个标签,都是美国人无法忽略的成功case,他们难免好奇,但是却觉得自己搞不太懂。

于是,这些标签就成了“传说中的……”,而我就是那个亲历传说的人。这两个标签,一个是中国,一个是百度。

一年的课上下来,每周总有好几个的case会在不同纬度和不同程度上跟China扯上关系。而我们一个Section(每天一起上课的班级)90个人,却只有我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

每次课上热烈讨论起中国相关的问题,同学们就对我投来期待的眼光。有一次是我不太了解的领域,就没举手发言。结果下了课,好几个同学走过来问,你刚才怎么不举手?我一边无辜的说这个话题我是真不了解……一边心里暗暗骂自己,下次就算不知道也先百度了再来上课。

恩,只因为,在这个课堂里,我就是中国。

至于百度——虽然没有一个case是专门讲百度的,却也总能在别人的case里露个脸,前后出现了四次。这些出场,和提到“中国”的时候一样,不总是正面的。

但这仍然体现了美国社会对“远东世界”的好奇——这里的人不按他们的牌理出牌,却又获得了不能不承认的巨大成功。同时,我们与西方世界的沟通,不管是力度还是技巧,却与这种了解的需求完全不对等。这很多时候让我为中国企业觉得扼腕和憋屈。因此,“慷慨上书”过,“激昂陈词”过,“唇枪舌战”过。不过,这些碰撞和交流也正是HBS所期待的。于是,我又得了个“文化大使”的便宜。

三、屌丝背景?

这一点估计是有争议的。名校里从来不缺乏来自精英阶层的家庭背景,也不能否认他们天生具有资源和人脉的优势。但另一个角度来说,屌丝逆袭总是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故事”。

曾经看过对某个常青藤学校招生办的采访,大意是,同样的考试分数或成就,若是个精英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让人觉得预料之中,因为我会预期他衣食无忧,很可能还有良好的环境,优越的资源;而如果是个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则更得到额外的欣赏,因为他很可能下课后还要去打工,回家也没有人在学习上能帮助他。

也就是说,最重要的是你是否突破了自己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原来都不知道上了初中才开始学英语是这么稀奇的事情。

直到在学校里每每听到同学们讨论起“研究表明人学习语言那部分大脑在11、12岁就关起来了”,然后听说我十二三岁才开始学ABC、出国之前也用不着英文,对我竟然还能流利的用英语交流表示无比惊讶——我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又屌丝逆袭了一把。

所以,这篇的主题其实是“论那些我们不自知的财富”。不知道我想说的意思,是不是说明白了呢?

在思考Essay的你,还可以看看:

  • “职业目标”这个大坑我是怎么爬出来的。。。 | CBS校友干货分享

  • 教大家写好essay的一个方法:“降维打击法”

  • Essay憋不出来,开个光吧

  • 申请指导 | 这些年我见过的Essay包装术

  • 我就这么把哈佛给交了

  • 看完就发现,买买买跟写Essay也差不了多少

  • 写哈佛Essay被卡住了?此处有解!

  • 哈佛读书一年后,他发现申请不是拼谁惨

  • 更多观点和干货

    请点击菜单栏中的“干货在此”“校友故事”

    我们所不自知的财富 | HBS校友分享

    BeBeyond MBA免费咨询

    对于申请的任何问题

    我们都可以给予最专业的解答

    扫描二维码即可

    我们所不自知的财富 | HBS校友分享

    创始人说

  • 写在哈佛商学院MBA申请出结果的时刻

  • BeBeyond,18岁了。

  • 录取故事

  • 斯坦福说"You should not reapply", 我还是被录取了

  • 哈佛录取 | 因为一个坑,我进了哈佛

  • 前方有坑,请注意避让 | 哈佛录取人诚意分享

  • 沃顿录取 | 从心所欲不逾矩

  • 沃顿录取 | 10年前我拔出了亚瑟王之剑,今天知道了如何挥舞

  • 芝加哥耶鲁录取 |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 西北Kellogg录取 | 慢慢来,会比较快

  • NYU录取 | 国企的我去了纽约读MBA

  • 我们所不自知的财富 | HBS校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