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附小的苏轼和美国GT实验班的希腊神话(一)

点击蓝字关注这个神奇的公众号~

清华附小的苏轼和美国GT实验班的希腊神话(一)

背景信息 

上周刚在知乎上开了账号,然后在账号上随便乱戳来了解一下如何使用。结果居然发现了一个邀请,要我评价一下清华附小的苏轼项目作业。我花了一个晚上阅读这些小学生的作品,拜读完毕后心潮澎湃,差一点失眠,感觉有千言万语如噎在喉,因为平时有正职工作要完成,心想着等周末罢。结果就在仅仅几天的等待中,惊奇的发现知乎上的评论越来越多。同时发现相关文章已经被刷爆朋友圈了,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这件事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原本计划结合我公众号上发出的那个为尊严打了同学又和校长激辩的小孩的问卷调查,写写相关霸凌教育的文章,但是清华附小的大数据苏轼已经灌满我的脑子,必须得写出来才能腾地方给我的下一篇,没办法,脑容量有限。

清华附小的苏轼和美国GT实验班的希腊神话(一)

清华附小的这个苏轼研究作业,其实是一个项目制(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学习的案例,

刚好我的儿子在美国的学校也在

做一个有关希腊神话的project。

我儿子在美国读小学四年级,就读的是GT资优班(gift and talented program), 不知道这个翻译恰当否,原文在这里,请指正。GT班是美国一些州的公立教育针对资优儿童的教学项目,小学阶段是从小学三年级下学期的时候按照一套方法标准进行选优,去年我所在的郡大概有6000多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报名参选了,最后有将近600名的学生入选,儿子的学校选中了4个,儿子非常幸运地成为其中的一个。筛选的标准虽然和清华附小不太一样(如果对美国英才班筛选过程和标准感兴趣,我可以另开篇给写写),但应该都是在各自的教育体系中学习比较好的孩子。GT班选优有一个步骤是家长推荐,能推荐自己的孩子参加GT选优,这样的家长也都是非常重视教育的,但这些家长本身未必都是像清华附小家长那样的学霸。即便如此,我觉得混谈这两个project也还是有点意思的,完全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我就从一个老师,一个母亲的角度结合这两个project,说说我对中美教育不同视点的思考和我自己的做法。

清华附小的苏轼和美国GT实验班的希腊神话(一)

根据维基百科的介绍:PBL,Project-based learning is a student-centered pedagogy that involves a dynamic classroom approach in which it is believed that students acquire a deeper knowledge through active exploration of real-world challenges and problems.[1] Students learn about a subject by working for an extendedperiod of time to investigate and

respond to a complex question, challenge, orproblem.[2] It is a style of active learning and inquiry-based learning. PBLcontrasts with paper-based, rote memorization, or teacher-led instruction thatpresents established facts or portrays a smooth path to knowledge by insteadposing questions, problems or scenarios.

(知乎评论上有人说这是Problem-based learning,清华附小的苏轼不属于这个,两者的区别,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细说)

PBL教学形式的核心点是以学生为中心,这和中国传统的老师决定教什么,老师教,学生学的老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做法大大不同。做一个简单类比:前者是通过让孩子自己捕鱼的实战的过程来掌握渔,是跨学科的。后者是把老师的鱼一条条传给学生,让学生吃下,记住。考试的时候就考这些鱼。考试以对错论英雄,而PBL最后的结果是开放式的,没有对错。

这几年我看到国内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硬件发展非常快,如果仅仅从图片上看,有非常多的幼儿园和小学基础设施看起来大大超过美国(但气味是否符合安全标准我不知道),而且我看到国内基础教育的软件方面,比如教育理念也是积极的兼容并蓄。几年前,我知道国内童趣大未来的张老师和徐老师自费从国内到美国学习PBL,回国后积极推行,困难重重。才短短两三年的时光,我就特别欣喜地看到国内公立主流教育采用了这样的教学形式,而且从别的公号文章了解到人家清华附小已经做过很多这样的project学习了。大赞。如果这次清华附小的苏轼引发的热点,能让更多的学校给孩子提供这样的学习机会,更多家长了解这样的学习形式,那真是一件大好事。如果孩子在学校里得不到这样的学习机会,不必抱怨。假期找这样的资源给孩子也不错,因为这PBL本身就是需要较长时间来完成,假期正合适。我个人认为比利用假期让孩子提前学那些死记硬背的知识好多了。

清华附小的苏轼和我儿子在美国学校GT班的希腊神话进行对比,我从这样几个视点,欢迎大家和我讨论交流:

01

成人,包括老师和家长的角色?

第一个:成人,包括老师和家长的角色(反思北京很多学校选博士生老师的做法)

在项目制学习的过程中,成人的角色有一条是通过有质量的提问来驱动孩子去思考,去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代替孩子思考,知乎上有个署名“刘易易”的评论说的非常到位,“家长代为思考实际上才是最大的代劳。” 有的家长认为清华附小的家长领着做的过程孩子也学到东西了,有啥不好的?怎么说呢,这其实还是在PBL外衣下知识传输式的学习,因为孩子还是被动的在成人后面跟着成人学习,而不是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去寻找解决方案。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来袭,知识传输已经远远不够,因为很多知识只要轻轻敲击键盘,就唾手可得。我两年前暑假回国,在老家的图书馆做讲座的时候就提出,那个谁的脑子里存储知识多,谁知识渊博,谁就是人才的时代已经过去。知道到哪里去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如何筛选提取信息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能够创新才是未来人才需要的本领之一。

清华附小大数据的苏轼里面的“我和爸爸”,作为读者的我无法知道里面的细节,谁是提出问题,驱动研究的主角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美国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还不知道什么是大数据呢,比清华附小差太多!

有的家长感叹清华附小的老师都是博士,几年前我就听一个朋友说北京好多学校招聘老师都要博士,北京顶端高校云集,想要北京户口的博士们竞聘中小学老师还挺激烈呢。就此趁机说点题外话:博士=好老师?

刚刚在北师大举行的第三届全球教师教育峰会上, 演讲嘉宾印第安纳大学Alexander Cuenca博士对教师有这样的诠释(感谢深圳一杰早期教育研究院的李俊杰老师的分享)

清华附小的苏轼和美国GT实验班的希腊神话(一)

除了第一条专业知识外,还有一条Pedagogy,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掌握,得会教才行。如果只是专业知识渊博,不懂得教学法,就有如木桶原理说的决定木桶的容量的是最短的那块板,而不是那块最长的板。同样,一个老师如果只是本学科专业知识高深,却不知道怎么读懂学生,怎么驱动学生,那学生受益的是短板盛载的部分。

美国的教师资格考试,有两个硬件指标考试,第二个就是pedagogy的考试,而这个考试里面有很多的情境案例分析,靠死背硬记教学原理选择答案是不行的,必须得能结合实例进行分析,所以这个考试让很多没有教学经验的新手觉得很难。我参加美国教师资格考试,考过第一关后,第二项竟然轻松过关,就是得益于我此前已经在加拿大学到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还有在加拿大公立幼儿园当班主任的六年间不断获得的职业发展提升培训。我在美加的教育从业经历让我发现,美加公立教育体系都非常重视老师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更新培训。北美对教师的要求绝不仅仅是本学科专业知识高深,Cuenca 博士所列公式包含的三项的综合体现才是北美教育公立教育对老师的职业素质的要求。这是话题引发的题外话,不是来评价清华附小老师的,强调一下。

这个教师公式的第三项列出的实践经验,个人体会是老师经验的积累会让前面两项加倍发挥效力。从加拿大搬到美国,在美国公立学校入职的时候没想到我的加拿大的教龄也被承认,这大概是对教师经验认可的一种体现,用酬薪来体现对教师经验的认可。而加拿大公立幼儿园的ECE(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专业,老师的工资水平,如果是专科生起点加上两年工龄,就和大学本科毕业生的薪水一样,本科生工作加两年教龄就和硕士毕业生的薪水在一个起点,以此类推,这是靠工资对等制度来表明对老师从业经验的认同。

如果有一天我招聘老师,我就综合考虑,而不是只看文凭高低。

儿子在做他的希腊神话的项目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也来向我寻求帮助,我没有直接告诉儿子该怎么做。事实上希腊神话,我了解的都没有儿子多,我没法教儿子。(此处和那些自觉无法和清华附小的牛爸牛妈们比的家长们握手)。我给儿子的建议是凡是遇到类似的问题,先想想有几种解决方案?儿子说了几个想法,我告诉儿子我能做到的是哪条。比如,我建议儿子到图书馆寻求帮助,因为图书馆的馆员提供的是专业帮助。我于是第二天接儿子放学回家后带儿子去了社区图书馆,儿子到图书馆后,直接问馆员:我想借XX。我在旁边给儿子的建议是换一个角度问,因为你这样直接提出自己的想法有可能缩小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许图书馆馆员能给你推荐更好的参考书目。儿子于是换了个角度问,把这个project的基本情况说了,把自己遇到的问题说了,问对方能够给自己什么样的帮助。这样一个细节,拓宽了孩子社会交往过程中寻求帮助的思路。这似乎和希腊神话要学到的具体内容没关系,但在做project 过程中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这是传统填鸭教学无法做到的。

在儿子做这个project 的过程中,我站在儿子身后给他提建议,提供必要的支持,比如开车带他去图书馆。

我还起个作用就是抓住儿子做这个project的过程中出现的最佳教育瞬间(teachable moment, n年前曾经写过博文介绍过这个概念)来为儿子的这个project学习过程添砖加瓦。比如,儿子给我讲希腊神话中的爱情故事的时候,我倾听后及时给他讲和他的故事有点相通之处的中国古代神话来培养孩子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这是当家长的独有的优势,只要心中有这个概念,一有机会就能适当给孩子导入一些教育内容。

过程和结果(最后的出品)

02

我十多年前在新浪博客上写的《家庭教育中父母须知的概念》提出了过程和结果哪个更重要的视点,这是我在北美践行教育深有体会的一点。而我从小到大的教育经历,觉得我们太喜欢高大上了。小时候因为个子矮,没被学校的鼓号队选上。到美国才看到高中的行进鼓乐队里高高瘦瘦,矮矮胖胖的学生都有。忽然想起前段时间出现的漂白水浸泡的超白莲藕,不法商贩不对,可是消费者不顾莲藕的天然颜色,盲目以越白越好为价值取向是不是始作俑者, 为自己吃下毒莲藕打伏笔?同样道理,如果我们不看孩子努力的过程,只以是否看起来好为价值取向,这是不是间接驱动家长奋不顾身地介入?

清华附小的苏轼还展示了改到崩溃的XX稿,我不知道是欢喜还是忧。前几天我儿子学校开放日,家长被邀请到学校参加孩子的课堂活动,儿子的班刚好是科学课,老师让孩子们做一个设备,看能把一个小球射多远,射的远的为胜。我因为工作脱不开,老公去了,他是工程师,他帮儿子那一组做了个小技术改造,好家伙,儿子组射出去的小球一下子打到了教室门,结果老师过来告诉我老公,你不可以帮孩子们做了,你到另外一桌坐着吧,不但老师取消了我老公的帮助孩子的资格,就是儿子的小组成员也不领情。实验比赛结束后,儿子问同组同学觉得这个实验做的怎么样的时候,孩子们都说,虽然得了第一,但是感觉no fun (没意思),因为你爸爸做的太多了。美国孩子觉得自己参与过程的fun比赢不赢重要。

我儿子做的这个project还没有最后完成,等到儿子的这个project 最后形成,如果大家想看看,我再另开篇介绍。这里先上传几张儿子在这个project过程中已经完成的三个小作品。这个projecty有一项要求是选两个神,给ta制作名片。还要求在自己阅读基础上手绘古希腊地图。我作为见证人,能够听到儿子滔滔不绝给我讲为了完成这个project他阅读到的内容,他自己编的内容,他编神话故事过程所带来的困惑和快乐,我也看到他撅着小屁股趴在地上画古代希腊地图时候的那份专注。我还要求儿子用中文给我讲来强化他的中文,记得儿子给我讲一个宙斯的两个私生子Hermes和Apollo的对话,绘声绘色:“H和A是50%血缘的兄弟,这哥俩商量说,咱俩去找咱爹的媳妇儿。”还没等我提问,儿子就给我解释说,他俩的妈妈不是和宙斯结婚的那个媳妇儿,所以才这么说的。后来儿子还问我,他不理解宙斯的媳妇儿为啥对宙斯的私生子不好,为啥那么强势,不也是他老公的孩子吗?有啥的。这个project 引发的孩子对家庭伦理道德等层面的思考,这是初始设计里没有的。这个小插曲也从侧面说明PBL给孩子学习带来广度和深度的多种可能性。

我儿子选了给海神和美爱之神做名片,儿子自己找纸片片,自己设计,自己画,贴贴剪剪,忙个不亦乐乎。边忙还边说,“太有意思了,我原来班级诺娃同学还嘲笑我上了GT实验班,吓唬我作业会很多,多也有意思呀,比原来的老破习题纸有意思多了。”这是一个9岁小孩做project过程中enjoy的真情流露。我儿子的这几个小作品,分享给大家,请您来评价一下吧,谢谢!

请看儿子制作的海神和美爱之神的名片:

海神开的生意是冲浪池清华附小的苏轼和美国GT实验班的希腊神话(一)

爱与美之神开的是美容院,还卖珠宝清华附小的苏轼和美国GT实验班的希腊神话(一)

手绘的古希腊地图

清华附小的苏轼和美国GT实验班的希腊神话(一)

03

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PBL的重点是过程中培养孩子深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贵的地方是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清华附小的苏轼里面有一个是研究苏轼的品牌价值,我觉得这个选题有现实意义,比无病呻吟,硬抠苏轼的细节那类的选题好。

儿子的希腊神话project, 要求孩子们自己选取两个神话里的神来给他们做名片就是让希腊神话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一个设计,要做这个名片,孩子需要去观察,去想,去做,而对做的期待,则更鼓励孩子的个性设计。儿子做的名片,看起来不够专业,不够精美,但我最看重的,是这份童真和创意,其中一个名片上的小麻布花,儿子是在教室捡的,还特意去问了老师,没人认领,可不可以用来装饰自己设计的名片。

儿子设计的名片背面还有客人点评,Hermas赫耳墨斯.也是运动与竞技之神,来点评冲浪池,看来儿子还是动了脑筋的!

清华附小的苏轼和美国GT实验班的希腊神话(一)


智慧女神来点评美容院。花体字是儿子和班上的印度裔小孩学的,两个人还交朋友了

清华附小的苏轼和美国GT实验班的希腊神话(一)

这个project 还有一个要求就是在阅读希腊神话的基础上,发现至少5个希腊神话对现代生活的影响,这项要求其实也是对孩子高层次思维能力(HOTS)的培养

(我的书里面对HOTS有介绍,此处不细说了)。

清华附小的苏轼和美国GT实验班的希腊神话(一)

儿子特别惊喜的告诉我,妈妈,你知道耐克公司的名字为什么这样起吗?我说不知道,儿子可以给妈妈讲讲吗?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儿子给我讲了好多。有一次儿子还和我说,妈妈,我怎么有时候真的感觉耐克公司的老板是胜利女神呢?怪不得这个公司那么成功。作为妈妈,我有时候是真傻,更多的时候是装傻,哪种“傻”都要尝试从不同角度激发儿子学习的动机(教别人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提高他帮我解决问题的兴趣,我不是那神通广大能够带孩子玩大数据的爸爸,我也很开心,此处和那些觉得自己比不过博士家长的家长再次握手。

学术精神——对知识产权的尊重

04

清华附小的各个苏轼研究报告,好多遵循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模式,美国小学也早早开始了对学生科学思维模式的培养,基本模式是这样的:启发孩子先做一个假设(Hypothesis),然后经过实验论证(Experimental Procedure),采集数据(Data),得出实验结果,最后检验最初的假设来得出在科学实证基础上的结论,(Results and Conclusion)。

美国小学生最后成型的报告后面一定有标准格式的参考文献,这个过程培养的是孩子对知识产权的尊重意识。清华附小的苏轼报告后面,我看到有一个后面有正经八百的参考文献的栏目。其余的几篇没看到,不管有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孩子们的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关系到未来知识更新传播的健康发展。这种意识的培养,从给孩子读绘本就要开始了,在北美,老师给孩子读绘本的时候,一定要读作者和绘画作者的姓名,阅读课有专门的作者study这样的内容,国内幼儿园小学教育中,有没有注意这些细节呢?欢迎您告诉我。

清华附小的苏轼和美国GT实验班的希腊神话(一)

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

个人浅见,欢迎交流,

欢迎讨论,尤其是不同看法。

谢谢!

清华附小的苏轼和美国GT实验班的希腊神话(一)
清华附小的苏轼和美国GT实验班的希腊神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