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特奖候选人丨王子宁:4000 小时的锤炼,诠释清华体育精神

简介

王子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

2017年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候选人

国家一级运动员

清华体育代表队十佳运动员

清华大学优秀共青团员

连续两年清华体育优秀奖学金

CUBA体育道德风尚奖

第十八届CUBA(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 全国总冠军

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 大学生男篮  全国冠军

第十九届CUBA 全国季军

清华特奖候选人丨王子宁:4000 小时的锤炼,诠释清华体育精神

去年CUBA(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 总决赛上,清华大学以 70:64的领先优势击败太原理工大学,一举夺得第十八届 CUBA全国总冠军。这是清华男篮捧回的第一座 CUBA 冠军奖杯。

比赛结束的那一刻,王子宁跪在了地上。这是属于清华男篮的荣耀时刻,而这帧宏大的画面,也必将在他身上聚焦和定格。在这场重要的比赛中,王子宁作为队内主力队员,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他奋力拼杀,得到了11分10个篮板的优秀数据。直到他捧着奖杯露出腼腆的微笑的那一刻,也没有几个人知道,他于赛前一晚突发高烧,比赛开始一小时前,体温还维持在38.5度。用两瓶红牛配着退烧药,他默默地扛下所有不适,笑着和队友击掌。

清华特奖候选人丨王子宁:4000 小时的锤炼,诠释清华体育精神

“其实比赛前一晚还高烧39度,蜷在被子里打颤。但是进入总决赛非常难得,不想让一年的努力白费了。”被问到当初坚持参赛的理由,他给出的回答简单又朴实,可我们都能感受到他那股咬紧牙关不服输的拼劲。

大学三年总计4000小时高强度训练中,18个省份的200余场紧张激烈的比赛里,他一直坚守着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清华体育精神,敬终如始。

清华特奖候选人丨王子宁:4000 小时的锤炼,诠释清华体育精神

他见过凌晨的冬日西体

2016年春节之前的凌晨,天气寒冷如常。天还没亮,有一队人的身影已经出现在西操的跑道上。他们要跑完3200米,在西体投篮200次,才可以去吃早饭。此时,时钟不过刚刚指向清晨六点。

这是夺冠比赛之前,清华男篮每天八小时集训的开端。那座CUBA冠军奖杯不是偶然,它的背后,是无法计量的汗水。

队员们对男篮的主教练王德礼有个充满敬畏的称呼——“铁血教头”。作为CUBA历史上唯一一名带领3支不同球队夺得 4 个总冠军的教练,他对队员的训练要求非常严格。王子宁回忆,为了提前适应四强赛时南方炎热的天气,赛前几个月,他们已经不被允许在训练时段喝水了。除了赛前特训,平日里他们每天下午三个半小时的高强度训练,在一般人的眼里,也可以说是“噩梦”一般超乎想象了。

然而对于这样的训练,王子宁没有什么怨言。“篮球是团队项目,和其他单项还不太一样。和教练、和队友的沟通,个人和团队的状态调整,整体的技术和战术,都需要足够的训练、及时的总结,才能做到有所提高。”他评价得很中肯。

清华特奖候选人丨王子宁:4000 小时的锤炼,诠释清华体育精神

比赛与训练之中,难免也会遇到不利情况。比如全国赛中的许多场比赛都是晚上进行,打完比赛后神经高度兴奋,晚上会睡不着,然而比赛中,对待每个对手都不能掉以轻心,这要求人的神经高度紧绷,所以失眠对第二天比赛时的状态必然会有所影响。皮外伤、发烧感冒不会影响训练,韧带撕裂和骨折等带来的影响则非常大,一般要三个月到半年才能养好,此后的运动状态和自信心都需要慢慢恢复。

“受伤后会有阴影,比如某些动作可能不敢做了,变得不够自信,没有足够的侵略性,有些运动员复出会很难恢复巅峰。抽筋、失眠、伤病都是需要克服的困难, 挺过去了就进一步,挺不过去就会被淘汰。”王子宁也承认竞技体育具有一定的残酷性。

就在今年 CUBA 分区赛开始前的一场教学赛中,王子宁意外受伤,诊断为左脚内侧韧带撕裂,按照医嘱,他整个赛季必须休战。这个消息如同晴空霹雳一样,让他心情难以平静。一周后,他做出了惊人的决定——提前拆掉石膏恢复训练。

“那时我的脑子里只有比赛,就想着调整状态,为球队赢下能赢的球,把强劲的对手拼下去。”顾不上外界的声音,他就这样带着伤,一个人、一个球,开始了恢复训练。一个月后,他站在了比赛场上,带领球队再次杀入全国四强。球队最后获得的是全国季军,可这已然可作为一个不小的奇迹。

高压状态下磨砺出了王子宁性格里的顽强和坚韧,“no pains, no gains”也成为他的座右铭。

清华特奖候选人丨王子宁:4000 小时的锤炼,诠释清华体育精神

均衡发展,传递经体力量

10门必修课95+,超过半数经管学院必修课90+,三年平均学分绩90+,排名专业第一;校会体育部副部长,“甲团班级”经47的班长,党课组长,中共预备党员,体育代表队集中班班长,马杯教练团成员……保持优异的成绩,拥有丰富的社工经历,王子宁作为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人才,颠覆了人们对经体学生的传统印象。

清华特奖候选人丨王子宁:4000 小时的锤炼,诠释清华体育精神

事实上,这种均衡的取得绝非易事。例如学习方面,作为体育特长生,高强度训练之后身心异常疲惫,学习效率必然有所降低;而前往各地进行比赛的客观需求,也会影响日常的上课。有时候两场比赛期间,他还要飞回学校上一些课程,上完课继续飞回去,迎接下一场比赛。对于这种奔波劳碌,他只是笑笑,说“习惯了”。如果有课程实在赶不上,他也会和老师用微信交流,找同学记笔记及时补上。

“我每天晚上都会花五分钟去写总结,反思自己今天的训练和学习中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想一想明天要怎么调整。这种反思,对于运动员,特别是篮球运动员,是非常重要的。”高度的自控力,使均衡发展成为可能。

不过,王子宁认为,社工方面,还是要依据个人兴趣和能力进行取舍。“对于一些人来说,专注地把某件事做好可能是最佳选择。情况因人而异,不能用我的标尺去衡量他人。作为经体学生,必须把训练、比赛和学习同时搞好。”

清华特奖候选人丨王子宁:4000 小时的锤炼,诠释清华体育精神

“很高兴能有机会站在这样的舞台上去做展示,让更多的人关注、了解到经体生这样一个群体。”说到这,王子宁露出微笑。不骄不躁,让他身上的体育精神更加闪耀。

清华特奖候选人丨王子宁:4000 小时的锤炼,诠释清华体育精神

采访:严梓淳 王小飞 朱欣

写作:严梓淳

排版:张帆

小五爷园清华园内专职深度观察篇篇都是原创,天天都是独家把每一个清华故事说给你听长按心形指纹,识别二维码清华特奖候选人丨王子宁:4000 小时的锤炼,诠释清华体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