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中国经济与股市的思考(下)

上期,我对中国经济在“新代时”下的研究、预判已不适用原有经济规律来分析,给出了“新时代”下的背景与决定因素已产生重大变化的看法。

简单说,中国经济转型在未来更加依靠政策引导,而不是纯粹的市场规律调节,甚至是计划大过市场的调节新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原有基于历史数据分析将越来越失效。这种变化同时也是基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引发社会的透明化,也将令价格的调节作用下降。

今天此文更侧重在上述前提下,股市面临的运行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个命题我想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政策导向趋强、监管从严、存量资金博弈引发集中度提升,炒股如何赚钱?

金融或股市究竟在中国高层领导的印象中是个怎样的图象?这个问题该不该提呢?

三年前金融创新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乱象,所引发的诸多事件给高层的印象不会太好,这些事件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百姓上当受骗引发群体事件造成社会不稳定;

●二是因金融制度滞后,一些资本大鳄借国家资金吞并“国企地盘”。

搞金融的人,实质上都干着同一件事——拿别人的水,浇自己的园子!说得严重点“搞金融的坏人太多!”

所以,从2015年下半年以来,金融整顿是金融行业的主旋律。无论今年以来所谓“A股港股化”还是“A股债市化”,表面上说是所谓的“股市成熟”,实为监管在抑制股市波动,而抑制除了提高操纵者违法成本,更为重要的是斩断了各种不符合条件的外围资金入市的路径,尤其是涉及银行的资金。

近期股市表面是有关“资管资金的管理”引发下跌,根上还是监管不允许股市与银行间关系太密。

原本以为“十九大”后,金融整顿应告一段落,但仍写在“十九大”报告中。这也是本内参在“十九大”后看空股市的主要原因之一。

金融行业从严监管这一纲领直接引发证券监管将持续从严,这就是,当我见到有分析认为“牛市”明年可见,而我并不以为然的原因所在。这也不是去算计明年股市将有多少资金入市这种一厢情愿,毕竟,炒股没有赚钱效应,资金都不会进来,而真正的大资金在理解了“十九大”报告后,就应知道股市监管环境,已经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

在“十九大”后,本内参反复强调一个观点:扩大直接融资已上升到政治高度!

无论“脱虚向实”还是扩大直接融资,在以往还需考量股市内在的供需失衡,这是按经济规律办事,但这在历史上也引发了新股发行中断的必要,但此间本内参所提“政治高度”将会更加“考验”股市平衡的承受力。我的结论是,只要新股、再融资还能进行,有关方面很可能不必过多考量股市的承受力的!哪怕股市中枢再下抬阶,哪是市场的事!只要股指还能上升,能调动投资者赚钱的欲望,保障直接融资还能进行,又不出现系统性风险,则没有必要给予股市需求端太多资源。我认为,这也是今年以来股市为何只是极个别板块有赚钱效应,而大部分无赚钱效应的根本原因。

如果明年市场依旧是这个管理基调,则随着新股发行的持续,相对存量资金减少,明年股市赚钱效应将比今年更为集中(或者说“更难赚钱”),即从整体市场选股的成功概率下降,而在集中板块内选股的成功率反而上升。我称为,白马+追涨,中长持有不折腾,将成为明年赚钱的主要模式。

要打破这种行情特征或大家期待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行情,我认为,只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融资被逼中断或达不到政治任务的要求,不得不给股市一些政策宽松令投资者见到赚钱效应愿意申购。二是,中国经济走出L底,阵痛相对结束,股市分享中国经济再次腾飞的红利。

总而言之,扩大直接融资,这一政策导向只要是从政治角度去执行,将会令股市中长期供求失衡;从严监管,只要金融行业依旧存在系统性风险这个提法,股市越来稀薄的存量资金,只有不断向小范围聚集才能赚钱,金融行业整体发展受到制约。

唯有新股何时发不出去,股市整体政策环境才会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