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食不厌精带来的不仅仅是健康问题

加工|食不厌精带来的不仅仅是健康问题文章插图
新华社发
加工|食不厌精带来的不仅仅是健康问题文章插图
厨师正在为订餐客户配餐 。 王将摄/光明图片
【聊健康】
我们的饮食传统里有着“食不厌精”的习惯 , 喜欢精米白面 。 但在饮食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 , “食不厌精”的背后 , 是粮食的过度加工 , 造成营养损失和粮食浪费——
近年来 ,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和农产品加工能力快速增长 ,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 消费者愈加追求精米白面带来的好口感 , 粮食过度加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 城乡居民的主食消费呈现出越来越精细化的趋势 。
其实 , 吃得太精细不仅可能带来营养和健康风险 , 还会造成粮食浪费、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
1、“雪花粉”“亮精精” , 精米白面过度加工造成“隐性饥饿”
为满足现代市场消费需求 , 我国谷物加工企业愈加追求“白、精、美” , 面粉成了“雪花粉” , 大米成了“亮精精” , 精米白面把谷物籽粒表皮皮层和胚芽几乎全部去掉了 , 仅保留胚乳部分 , 造成谷物营养成分的极大损失 。 随着加工精度不断提高 , 面粉中的蛋白质、矿物质、纤维素和维生素等含量逐渐降低 。
研究表明 , 加工精度较高的面粉与全麦粉相比 , 蛋白质、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铁、钙、锌等分别损失了15%、83%、67%、50%、80%、50%、80% 。 对于稻谷而言 , 米糠虽然仅占稻谷质量的5%~8% , 却集中了稻谷64%的营养素 , 其中含有15%~23%的脂肪、14%~16%的蛋白质、25%~40%的膳食纤维 , 还有大量的γ-谷维素、多酚化合物、维生素E等生理活性物质 。
可见 , 长期食用精米白面有可能出现因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缺乏造成的“隐性饥饿” , 对身体健康有潜在风险 。
相对而言 , 糙米、米糠与麦麸中的膳食纤维含量丰富 。 研究显示 , 谷物中的膳食纤维可防止肠道癌的发生 , 降低心脏病发病率;增加人体饱腹感 , 控制体重;有效控制血糖浓度 , 预防和缓解糖尿病 。 谷物中的维生素E、小麦麸皮中的多酚化合物和胚芽中的植物甾醇都是良好的抗氧化剂 , 均可使机体免受氧化损伤 。
2、粮食加工程度越深 , 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就越严重
主食精细化和谷物过度加工除了会对居民营养与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 增加慢性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之外 , 还极大浪费了粮食和水电等能源 , 产生环境污染 。
吃得太精细 , 对食材的要求就很严苛 , 很多食材在没有机会端上餐桌之前 , 就已经被当成了残次品扔掉 , 造成粮食资源极大浪费 。 2019年 , 我国的稻谷产量约为2亿吨 , 加工后的三级米的产量大约是1.4亿吨 , 而如果再进一步加工成特级精米 , 出米率要减少15% 。
也就是说 , 如果1.4亿吨三级米都加工成特级米 , 只剩1.2亿吨 , 而减少的2000万吨 , 相当于1.3亿人一年的口粮 。 粮食加工程度越深、产业链条越长 , 原料的损失及能源的消耗就越多 。 另外 , 加工过程中还可能产生废水、废料 , 污染环境 。
3、饮食过于精致 , 对美容也没有好处
还需要注意的是 , 由于食物过于精细 , 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减少 , 使得肠道蠕动缓慢、排便不畅而造成便秘 , 进而导致痔疮和肠憩室 , 甚至增加患胃癌、直肠癌等风险 。 过分精制的饮食 , 还使人们失去了许多咀嚼的机会 , 牙齿和面部肌肉得不到有效锻炼 , 对美容与健康都没有好处 。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 , 一般成年人每天最好能吃全谷物和杂豆类这样的“粗粮”50~150克(或在烹制主食时加入1/3的全谷物) 。 比如 , 多食用全麦粉 , 身体健康所需的纤维素、维生素可以得到很好的补充 。 当前我国居民纤维素的平均每天摄入量为6克左右 , 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要求是25~30克 。
【加工|食不厌精带来的不仅仅是健康问题】全谷物是指未经精细化加工或虽经研磨、粉碎、压片等处理 , 但仍保留了完整谷粒所具备的胚乳、胚芽、麸皮及其天然营养成分的谷物 。 常见的全谷物有全麦、糙米、燕麦、荞麦、玉米、小米、薏米等 , 其中不少就是常说的“粗粮” 。 粗粮一般指水稻和小麦以外的粮食 , 除了豆类和块根块茎类作物 , 常见的粗粮有小米、红米、黑米、紫米、高粱、大麦、燕麦、荞麦等 。 这些粗粮加工过程简单 , 普遍保留了丰富的膳食纤维 , 能够帮助人体消化系统正常运转 , 增加食物在胃肠里的停留时间 , 延迟饭后葡萄糖吸收的速度 , 降低血液中血糖、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浓度 , 从而有效减少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