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馆|我在流动儿童生活馆当馆长( 三 )


2020年12月1日 , 亲子绘本《小蓝和伯蒂》延伸手工制作 。张绣时 图
愿生活馆成为流动儿童温暖的首都记忆
在与苗苗成为朋友的日子里 , 我接触到很多和苗苗处境相似的流动家庭的孩子 , 有时候是辅导作业 , 有时候是他们饿了问我找吃的 , 有时候是晚上没人接送他们回家 , 更多的时候是陪着他们一天天在生活馆做活动 。 七年时间(2014-2021) , 官园生活馆登记在册的儿童会员800有余 , 其中70%都是流动儿童;他们初中阶段都要返乡就读 , 留在北京 , 能在父母身边读书的日子 , 可能是他们最快乐最难忘的回忆 。
我的孩子已经小学四年级了 , 生活馆变成了她的第一个家 , 除了上学和回第二个家睡觉 , 基本都在馆内浸泡 , 近3000册的图书 , 她自言已经看过一半;时常更新的玩具 , 她说给更小的弟弟妹妹们玩就好了;再有外出活动 , 她也勇敢地担起了新一轮的组长;征集儿童志愿者时 , 她自信地说 , 我必须要当志愿者 , 我可以帮助其他新来的小朋友……
我的孩子慢慢长大了 , 意味着我家很快就要面临流动儿童的“初中大关” , 大概率我和孩子要一起返回四川老家 , 还能留在北京的日子屈指可数 , 但是在生活馆的每一天都很充实:每天可以看到孩子们的喜怒哀乐 , 知道孩子们的学习情况 , 鼓励孩子们的点滴进步 , 了解孩子们的脾气个性 , 赞美孩子们的优良习惯 , 设计孩子们的趣味活动 , 引导孩子们积极乐观 。
在生活馆的7年时间 , 都藏在孩子的活动照片里 , 孩子们就如同一排排小笋子 , 长大一茬 , 还有一茬 。 在生活馆 , 我们彼此陪伴 , 一起成长 , 我的生活变成了一个日子一群孩子 , 忙忙碌碌 , 踏踏实实 。 每个日子都是好日子 , 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 。 再想起7年前我和女儿的那种孤独感 , 好像不见了 , 好像我们融入了生活馆无数个流动儿童家庭的喜怒哀乐里 , 不孤独了 , 更坚强了 。
(作者沈娟系常青藤北京官园儿童生活馆馆长)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