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积|家里囤成垃圾场,还不舍得扔东西,可能是病( 二 )


囤积|家里囤成垃圾场,还不舍得扔东西,可能是病文章插图
武汉某女子攒垃圾成瘾 , 具有囤积障碍的临床特征 。 丨截图
除此之外 , 患者本身的社交活动、社会功能等也会疾病受到影响 。 比如 , 一些患者会因为家里凌乱不堪 , 拒绝其他人进入屋内 , 包括朋友、家人 ,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患者的正常社交 。 很多老年患者 , 子女往往不理解他们的囤积行为 , 导致家庭冲突不断 。 老人不断受埋怨甚至被孤立 , 致使负面情绪堆积 , 可能进一步诱发不良心理状况 。
囤积症是一种慢性疾病 , 许多患者一开始不把它当回事儿 , 或者意识不到它影响到了自己或他人的生活 。 如果不加治疗 , 囤积症的症状会随着时间流逝变得越来越重 , 患者本人也经常被贴上“乞丐”、“懒惰”的标签 。 因此 , 早期识别、诊断和治疗对该病的预后至关重要 。
囤积症有一些早期迹象
很多囤积症患者在青少年时期就会表现出囤积倾向 , 只不过通常比较轻微 。 疾病有一些早期迹象 , 比如难以对物品说再见 , 以至于无法扔掉、出售或者赠送物品给其他人;又比如拿不定主意该把东西放哪儿 , 不喜欢做决定或是有选择障碍 , 患者还会花时间把成堆的东西搬来搬去 。 他们会声称自己只是没时间处理杂物 , 但实际情况是他们很难分类并正确处理物品 , 更是跟不上物品积压的速度 。
研究发现 , 很多囤积狂无法分类物品是因为他们更多地是按照视觉和空间来组织生活 , 比如衣服A放在床上 , 衣服B放在椅子上 , 下次找的时候他们能记住东西上次放在哪里 , 但要按照种类把衣服都放在衣橱里 , 他们做起来却可能有困难 。
囤积症的具体发病原因目前还没有完全明确 , 不过研究者们已经发现了一些可能的促发因素 。 心理学研究发现 , 囤积症患者经常有一些特殊的经历 , 比如有过童年创伤 , 或者经历过一些突发压力事件 , 例如家人的去世 。 2017年的一篇文献报道过这样一个病例 , 一名52岁的葡萄牙老人以前不囤积 , 但自从22年前他儿子突然离世后 , 他开始不舍得扔东西 , 出现了囤积倾向 , 随后更是被确诊为囤积障碍 。
囤积|家里囤成垃圾场,还不舍得扔东西,可能是病文章插图
这位52岁老人的房子 。 丨参考文献7
此外 , 独自生活、有囤积症家族史、具有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人更容易发病 。 医学影像学也发现 , 囤积症患者的脑功能核磁扫描(fMRI)和健康人相比有差别 , 部分脑损伤也会导致人们出现囤积症状 。
囤积症可以治疗
如同许多慢性病一样 , 囤积症容易复发 。 仅仅增加存储空间或者一次性清理垃圾 , 并不能彻底解决患者的囤积问题 , 因为物品很快又会被堆积起来 。
临床上有量表可以帮助诊断囤积症 , 囤积症患者也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 常用的方法是认知行为疗法(CBT) , 即通过改变一个人思考的角度和行为的方式 , 来帮助他解决问题 。 心理咨询师会帮助囤积症患者理解是什么让他们难以扔掉东西 , 并共同制定合适的行动方案 。 此外 , 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可以帮助一部分患有囤积症的人 。
囤积|家里囤成垃圾场,还不舍得扔东西,可能是病文章插图
经过药物和行为治疗后 , 上文提到的患囤积症的52岁老人住所焕然一新 。 丨参考文献7
美国贝丝·约翰逊杂物工作室(Beth Johnson's Clutter Workshop) , 专门帮助囤积症患者重新建立正常生活 。 在这里 , 心理咨询师会先和囤积狂们探讨一系列问题 , 经过规律的心理咨询治疗后 , 囤积症患者可以在混乱的工厂里练习分类、处理物品 。 这家机构还会组织患者“不购物旅行” , 锻炼他们不去购买不需要的东西 。
如果遇到朋友或亲属愿意谈论自己的囤积症问题 , 我们应当给予足够的尊重和同情 , 因为每个人对自己的东西都有一定的依恋 , 我们应该试着理解物品对他们的意义 。 同时 , 积极鼓励他们想办法让家里更安全 , 不要争论物品是该保留还是该丢弃 , 也不要在没有得到允许的情况下扔掉任何东西 , 以免信任被打破 。 问题严重时 , 鼓励他们及时就医 , 寻求专业帮助 。
所以 , 你有在囤积什么吗?是不是也想着 , 万一哪一天用得上呢?
参考文献
1.G. Steketee A. A. Kelley. Hoarding. Encyclopedia of Mental Health (Second Edition) 2016, Pages 319-324.
2.Hoarding Disorder: Diagnosis,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January 2016. Journal of Counseling8: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