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西医认为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中医的养生法则将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视之为“正气”。正气以气血、精、津液等基本物质为基础,精、气、血、津液旺盛则脏腑、经络功能正常,人体就有抗病、康复能力,这也正是中医讲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文章插图
《黄帝内经》有如下记载:“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文章插图
翻译成白话,“营”是水谷(可以理解为日常食物)所化生的精气,它平和协调地运行于五脏,散布于六腑,然后汇入脉中,所以营卫气循着经脉上下运行,起到连贯五脏,联络六腑的作用。
“卫”是水谷所化生的悍气,它流动迅疾而滑利,不能进入脉中,所以循行于皮肤肌肉之间,熏蒸于肓膜之间,敷布于胸腹之内。若营卫之气的循行逆乱,就会生病,只要营卫之气顺从调和了,病就会痊愈。
文章插图
总的来说,营卫之气若不于风寒湿邪相合,则不会引起痹病。这一思想和免疫系统的调节机制有相似之处,是先贤从实践认知中抽象、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中医治疗疾病大体是采用扶正、祛邪两大法则,所谓扶正,包括益卫气、补元气、养血气,就是调动抗病力,提高免疫力,并增强其稳定性。
文章插图
中医认为免疫力是调整出来的,不是补出来的,上火了就需泻火,有虚才能补,只有阴阳平衡才是正气存内的状态。中医在传染病的预防上重视内因,着眼易感人群调理其体质,使身体正气存内,就不易感染这些传染病。
顺应天时:日常生活中要随着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调整起居生活。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原则。
文章插图
调节情绪:中医讲究“恬淡虚无”,精神状态是人体内在环境因素,内环境的稳定有助于正气持久的保留在体内,免疫力自然提高了。
文章插图
节制饮食: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不过饥、不过饱、不偏食才是最好的调理脾胃的方式。吃要讲究阴阳平衡,饮食要细致讲究,从烹饪方法到食材选择,需要配合时令和节气。
文章插图
坚持锻炼:适量运动,气血运行才能阴阳平衡,经络通畅。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太极拳等,都是老少皆宜的锻炼方式。
免疫力与基因有何关系?
说完中医,我们再回到西医,回到现代科研上面来。现代医学是实验科学,追根溯源,寻根问底。中西医结合,系统论与方法论、经验论并用,将创造更大的价值。免疫力与免疫系统的自身特征密切相关。我们常常看到身边的某些人特别容易感冒,有些人一年也没见到感冒一次。因此,进行抗病菌防御能力、免疫调节能力、DNA修复能力、致癌物代谢能力等病菌防御能力的基因检测,将有助于增强对自身机体免疫能力的了解,从而更好地采取补充营养物质、进行主动调节等相应措施。【 正气|一个“气”字 读懂免疫力】
文章插图
增强免疫力,要注重营养的全面均衡。维生素A能促进糖蛋白的合成,细胞膜表面的蛋白主要是糖蛋白,免疫球蛋白也是糖蛋白。维生素C缺乏时,白细胞内维生素C含量减少,白细胞的战斗力减弱,人体易患病。除此之外,微量元素锌、硒、维生素B1、B2等多种元素都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关。因此,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与免疫力水平密切相关。通过基因检测,了解人体对某些重要维生素、微量元素的吸收能力,从而制定更为全面的营养指导方案。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盛景基因倾情推出免疫力基因检测。在这个特殊阶段,免疫力尤其重要,这是我们抵御病菌侵袭的坚固防线、重要堡垒。
- 恋爱中,一个人不爱你的表现有哪些
- 夜读丨我们都需要一个知己
- 东莞康华医院|年会聚餐挂横幅:“手术室里全是钱!”东莞康华医院:内容确实不妥
- 昆德拉为什么说“只活一次就好像没有活过”?看完《开端》,我悟了
- 言多必失,闭嘴见修养
- 又一“李子柒”爆红:逃离深圳12年,没想到她活成这样
- 女人越来越“花心”的原因,看完你就知道了
- 一个治疗强迫症和恐惧症的案例,释放情绪做真实的自己才会疗愈
- 血液透析|“伟大的白衣天使,肾友们为您点赞啦”透析老人春节前写歌致谢医护人员
- 院工会|宝鸡市人民医院院工会开展“喜迎新春送祝福”活动 ——传递年味 送去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