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采访人员 孙淑玉 通讯员 丛冰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多年前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曾的这句话曾点醒了很多人。而今,不让任何一名精神疾病患者成为孤岛,成了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人的信条。
文章插图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烟台模式”到如今的市、县、乡、村四级社区防治网络体系,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用多年扎实的实践和探索成功打通了心理疾病社区防治的“最后一公里“,让曾经人人避之不及的精神疾病患者有了更多被平视的机会。
不让任何精神疾病患者成为孤岛,体现在每一处细节中。从发现筛查、诊断确诊,到建立健康档案、服药指导、定期随访,再到每年至少一次的免费查体和免费药物发放,医院、社区甚或集全社会之力倾心打造的阳光“心园”,使得精神疾病患者的回归之路变得不再遥远和艰难。
从“三”到“四”,打通社区防治“最后一公里”
“城市模式看上海,农村模式看烟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建立的市、县、乡三级社区防治网络体系,曾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精神病社区防治的“中国—烟台模式”。作为烟台市精神卫生工作的行业先驱和引领者,以高起点出发的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并没有止步。
从三级社区防治网络体系着手,近年来,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又探索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社区防治网络。从“三”到“四”,看似只有一字之差,背后蕴含的深意和影响却不可小觑,精神疾病管理向村一级网络拓展的尝试也和国家建立完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的要求不谋而合。
文章插图
由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负责全市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的业务指导;各县市区精防机构设立社会防治科,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技术帮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负责本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服务与管理;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则协助乡镇卫生院开展本村患者的调查、登记、报告、随访等日常工作,从而形成了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基层卫生机构分工协作、上下联动的四级防治网络,成功为患者打通“最后一公里”,让他们从此远离“孤岛”。
从加强组织领导和排查,到严格督导考核,再到强化业务培训、夯实人才基础,四级社区防治网络体系的构建和推行让患者真正受益,几组数据和成绩最能说明问题。目前,烟台市有级精神卫生机构2家,县级精神专科医疗机构10家,开设临床精神(心理)科的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24家,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159家;全市精神卫生专业医疗机构共有精神科执业医师138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加精神科执业范围医师168人,全市精神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2020年10月,在全省精神卫生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推进会上,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被授予“全省精神卫生系统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先进集体”。
截至2021年7月底,烟台市累计登记并录入系统的患者39345人,在册患者33197人,严重精神障碍报告患病率4.65‰,规范管理率96.17 %,面访率96.92%,在册患者服药率96.7 %,规律服药率91.98%,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率96.4%,部分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从点到面,四级社区防治网络的成果已显现。
铸就阳光“心园”,打造医院、社区、全社会关爱一体化
近年来,全球精神卫生问题日益严峻。社区精神病防治已经被世界各国证明是一种有效的预防疾病复发、缓解残留症状、提高独立生活技能、尽早回归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是全世界社区精神病工作发展的方向。如何做好医院与社区的有效衔接,帮助轻症或经治疗后病情稳定的患者回归正常生活至关重要。
“对出院患者来说,除了药物维持治疗外,全方位心理支持也非常关键。”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党委书记宫玉典告诉采访人员,全方位心理支持包括家庭干预、认知行为治疗和社会心理康复的及时介入等。作为烟台市精神卫生工作的“领头羊”,医院也正着力与社区及全社会一起,为患者打造治疗和关爱的一体化模式。
文章插图
宫玉典介绍,烟台市自2012年开始实施的“686”项目,就是构建这一体系的重要环节。
“686”项目是将精神卫生机构的管理和服务延伸到社区,通过对社区工作人员、社区民警以及患者家属的培训,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的致残率和肇事率。
- 尿毒症|尿毒症患者,在饮食上有什么讲究?牢记这6大注意事项
- 小涛|为患者取出“潜伏”8年的眼内异物
- 健康|这3类慢性疾病患者如何健康过年
- 病区|新疆霍尔果斯市疫情:在院患者病情平稳、逐步好转
- 重症医学科|州二院运用CRRT治疗新技术挽救患者生命
- 变异株|山西大同确诊患者所感染病毒属于德尔塔变异株
- 糖尿病|市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谢荣鑫谈:如何让慢性病患者健康快乐过春节
- 销售|深圳将试点互联网处方药销售,慢病患者可就近取药
- 高危人群|高血压患者如何预防脑出血
- 妇产科|【医疗资讯】一手托起两个生命 化险为夷母女平安——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全力救治危重孕产妇患者成功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