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二 )


余华的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写的是什么意思 余华的西北风呼啸的中午的文章内含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文章插图
1、余华的《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写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不怀好意的以及本来是出于好心目的却因为其它原因而产生的意外,作者用第一人称,显示出了个人在命运中的无奈 。2、余华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一个完全没有任何兆示的突如其来的责任 。
他在这里是被动的,是无所作为的,而他也无法有所作为 。
余华的《西北风呼啸的中午》的人物分析和主题谁知道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文章插图
余华的《西北风呼啸的中午》显示出一种卡夫卡式的荒诞与诡异,小说主人公在一个西北风呼啸的中午步步退让,以致最后被人强行拖去为一个素不相识“朋友”守灵,并去充当死者母亲的孝子 。荒诞不经的行为道出了一种心理体验的真实,即人生在世的不由自主和无可奈何的尴尬境遇 。
余华作品集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文章插图
《活着》《兄弟》《第七天》《十八岁出门远行》《西北风呼啸的中午》《死亡叙述》短篇小说当代著名作家余华作品集十 八岁出门远行《北京文学》(1987-1)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北京文学》(1987-5)死亡叙述《上海文学》(1988-11)爱情故事《作家》(1989-7)往事与刑罚《北京文学》(1989-2)鲜血梅花《人民文学》(1989-3)两个人的历史《河北文学》(1989-10)祖先《江南》(1993-1)命中注定《人民文学》(1993-7)中篇小说四月三日事件《收获》一九八六年《收获》当代著名作家余华作品集《灵魂饭》河边的错误《钟山》现实一种《北京文学》世事如烟《收获》难逃劫数《收获》古典爱情《北京文学》此文献给少女杨柳《钟山》偶然事件《长城》夏季台风《钟山》一个地主的死《钟山》战栗《花城》长篇小说《呼喊与细雨》(《在细雨中呼喊》)《收获》《活着》《收获》《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第七天》散文虚伪的作品《上海文论》川端康成与卡夫卡《外国文学评论》我,小说,现实《今日先锋》随笔集《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2004)《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2008)《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2008)
现代叙事作品中情节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文章插图
现代叙事作品中情节的构成要素是——(一)事件、人物、场景1. 事件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在叙述中具有相对独立性,所以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个事件,武松打虎也是个事件 。
在情节中,每个叙述单位都处于一定的关系结构中,承担着不同的作用 。
一般来说,与作品中人物行为无关的或非人力所为的情境事态本身都不能算作有意义的叙述单位,只有对人物的行为和命运发生影响的事件才能进入作品当中 。事实上,各个叙述单位在情节进展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据此,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罗兰·巴尔特将它们区分为“中心的”和“从属的”两类不同的叙述单位 。中心事件(或者称为核心单位)一般处于情节发展的中轴线上,是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必要环节 。如果没有这样的中心事件,整个故事情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就会受到损坏,因此它们是不可或缺的 。
从属事件(或者称为辅助单位)一般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不起推动作用,不是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只对介绍人物、交代场景、塑造形象、渲染气氛起一定作用,使故事的意义得以显现和丰富化 。从故事发展线索而言,这些从属事件即使省略了也不会影响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推进;但从整个叙事而言,它们决不是可有可无的 。这类事件不断地触发故事的张力,不断地提示已经发生的事件同将要发生的事件的关系,从而强化了阅读中的期待心理,使故事产生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
如“余华”的小说《西北风呼啸的中午》里,当来叫门的“大汉”将门踢倒,冲了进来 。“大汉”的坚定使“我”疑惑自己“弄错了”,当“我”重新确认这个房间正是“虹桥新村26号3室”的时候,他坚信“大汉”“弄错了”,可“大汉”又确认了“我”的名字 。这时,一切可以调停误解的根由都被排除了,两人的冲突已经无法解决 。
于是,“大汉”凭着他的力量优势迫使“我”跟他去见“我”根本不认识的“朋友” 。在这一事件中,“我”确认抓虹桥新村26号3室的细节虽然是一个从属性事件,但它排除了“我”的疑惑,使双方的对立无法调停,这对后来“大汉”以武力强行“我”去见“朋友”,却又是密切相关的 。同时,门牌号的确认又给读者提供了多种期待的空间 。